编者按: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日前在无锡召开,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太湖流域治理要群防群治》的演讲。他的这项建议已写入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太湖宣言。
2007年7月,曾晓东与李恒远、谢玉红到太湖流域开展为期一周的群防群治调查,由曾晓东主笔形成了调查报告,报送环境保护部,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此次演讲是在这一调查报告基础上重新改写而成。
太湖的治理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两省一市及有关部委进行具体规划和实施,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湖水质量总体走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且有些区域有比较大幅度的好转。但是,太湖的治理仍然是长期的,又是艰苦的、求实的、科学的、群众的、典范的和战略的。
太湖不像其他湖泊,它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美丽。归纳起来太湖有八大特点:一、太湖美,世界闻名,中国之最;二、太湖大,两省一市管辖,统筹综合治理缺乏;三、太湖历史悠久,湖中水浅,不洁净底泥沉积厚;四、太湖繁华,周边经济发达,各类污染负荷量大,蓝藻时有暴发;五、太湖半出半入半封闭,引江济太力度不大;六、太湖周边建设防洪堤坝和围湖造田,湿地、生态已退化;七、太湖治理多年,科学治太尚不到家,沿湖群众尚未广泛参与;八、太湖治理,世界关注,全国期望值大。
根据太湖的特点,探索治理新路。除了坚持已取得的成效和成功经验外,太湖治理必须走群防群治之路,打一场由群众广泛参与的治太人民战争,改变现在“政府管企业,企业管治污,百姓一边看”的现状。要把治理、管理太湖的责任变成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农业的责任、公众的责任,大家共同的责任,综合治理。其做法如下:
一、建立太湖区域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机构。在现有治太机构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形成整体合力,形成治太的权威性机构。
建议:
1.由国务院主管环保的领导牵头,成立两省一市及周边有关省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太湖区域治理协调管理机构。变区域治理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形成治太的长效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也是对其他流域治理的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全国流域治理,彻底改变中国的水环境,这也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抉择。
2.统筹规划,统一政策和标准,统一评估,统一信息发布。
3.明确任务,分工负责,科学指导,按期治理,定期考评,总结经验,共同借鉴,奖罚分明,共同推动。
二、建立专家评价制度,实行真正科学治太。科学治太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近年来,科学治太的技术风起云涌,是真是假各有说法。为了淘汰落后和不适用的治太技术,改变治太局面,建议成立太湖流域科学治太专家评价制度。由有关权威部门聘请全国治水、治湖、治藻、治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评价委员会,定期对太湖的治理技术、工艺、设备、效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其治理的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评价的方法可采取广泛公开报名、分层筛选、自述公评、现场考查、成果展示、技术表演等。通过评价,解放思想,活跃学术氛围,推陈出新,摒弃保守与落后,不断引进科学、有效和实用的技术、工艺、设备,改善和推动科技治太的局面。
三、成立太湖流域群众监督委员会或分会,建立群众监管网络。治理太湖科技是支撑,群众是基础,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参与治太是十分重要的。建议各村乡镇设立环境监督员或义务监督员。成立太湖流域群众监督委员会或分会,参与治太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督委员会或分会的职责,首先是监督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是否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监督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和要求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监督农村面源污染等。每个监督员都要认真履行职责,收集村民、民众对本地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意见要求;接纳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将收集的意见和诉求如实反映到监督委员会或分会。监督委员会或分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分析形势,评价治理效果及存在问题;要定期组织监督员到各地检查或明察暗访,监督到位;要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工作,或向新闻媒体发布监督信息,真正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通过设立监督员,进一步带动全社会公众关心、爱护和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