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治理研究

时间:2009-12-10 来源:慧聪环保网 作者:张瑞雪 汪贤强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对于湖泊水体富营养成份的形成原因,已有很多水环境专家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也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普遍认为主要是由城市工业、城市排污以及农业化肥流失等造成的[1]。但就如何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成份造成的污染,还没有那一种单纯的理论指导实践,成形一种治理的模式,其污染的根本成因还值得商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工业产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可能不发展城市工业,而且今后城市工业规模还要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不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就难以保证,进而导致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将会更加棘手,所以,在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生产也不可能大幅缩减化肥的使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直到现在很多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没有抓住导致湖泊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导致湖泊水体污染的真正元凶其实正是“水下面”的污泥。只要经常性地对水底污泥进行清除,就能有效地化解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污染。因为,污泥这个东西太“肥”了。它在有效地吸收和腐化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水体释放富营养化物等有害成份。

如果一个水环境专家在研究某地的湖泊水体污染状况时,始终不提“污泥”二字,而对水葫芦、水草、水中浮萍、赤潮等现象,也仅仅认为只是水中的富营养化成份增加所致,而不知道导致富营养化成份增加的真正原因是污泥“作乱”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笔者也敢断言他的研究方向肯定是“走偏了”。

此文仅以河北省白洋淀近年来的水体污染为例做一些分析,探寻造成湖泊污染的根源所在,进而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白洋淀现状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淀区主要在保定地区安新县境内,一部分在沧州地区,涉及任丘、安新、容城、雄县、高阳等县、市。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2007年3月,白洋淀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为AAAAA级景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1982年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为保证白洋淀不再干枯,自1997年至2006年,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17次生态补水,近10年累计向白洋淀调水15亿立方米。2004年春节前后,白洋淀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造成数百万斤鱼死亡。受污染水域达46187亩,其中养殖水域17074亩。2006年3月,白洋淀部分水域大量死鱼。该事件在保定市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白洋淀现有143个淀泊,并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2]。

多年来,在各种媒体上也经常看到对白洋淀调水工程的报道,主要是由于白洋淀水位太低,面临水质恶化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块“地球之肾”,通过远距离调水来“稀释”重度污染的白洋淀水体,但是直到现在白洋淀的生态依然很脆弱,水质也很不稳定。地球之肾成了藏污纳垢之湖,有其美名而无其实效。

各种资料显示,白洋淀里的“黑淤泥”,深至3-4米,浅至1-2米,造成白洋淀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正是——“黑淤泥”太多了,从而导致白洋淀水质太“肥”了。

三、治污的设想

如果我们对水域面积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清除湖底淤泥将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是要想全面恢复和提高白洋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就唯有此种办法,除此之外恐别无良法。

对“黑淤泥”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黑淤泥”在存量不大的情况下,对上面的表层水质影响较小,而且对水中的“杂物”有一种吸附和促进腐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阻止地表水的下渗速度,能有效地节约用水和化解污染物。另一方面,如果积聚的污泥太多太厚,就会使其“吸附力”几乎丧失殆尽,其中的有毒物质就会不断地在水中扩散,最终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成份严重超标[3]。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