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历史治湖绩效
追溯“大东湖”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三国、唐宋、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大东湖水系一直与长江紧密相连。以东湖为例,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与长江通连,东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可见。
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铸撰写的《大东湖生态系统现状与监测体系构建》的报告中,对东湖生态退化史进行了如下描述:上世纪60年代为江湖阻隔的年代;70年代为草鱼“开荒”年代,1973~1975年,东湖平均每年放养体重在25克以上的草鱼251万尾,草鱼放养量过大导致植物减少甚至毁灭;80年代至今为水华频发年代,1979~1982年间,蓝藻水华曾大量暴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大东湖水环境恶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大东湖水网的大部分湖泊由Ⅲ类水体变为Ⅴ类或劣Ⅴ类水体,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东湖历史上是武昌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现因水质污染,也失去了水源地功能。
此前,武汉市曾启动了汉阳地区的龙阳湖、三角湖等与汉江连通的“六湖连通”工程,并配套实施了“清水入湖”截污工程。至2006年,汉阳工程成功进行了调水试验,初步形成动态水网。在此基础上,武汉市提出更为庞大的与长江连通的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
从汉阳“六湖连通”到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武汉的治湖理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浩认为,汉阳“六湖连通”是积极的探索,并逐步走向示范,对武汉湖泊治理思路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当时的探索比较零散,系统性差,整体效果也不显著,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现在的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在理念上逐渐成熟,“三大工程、一个平台”的措施很明确,资金投入、建设规模远超过汉阳“六湖连通”,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环境效益。
“武汉治湖理念正从单一的湖区治理转变到湖泊流域综合治理,尝试打破地理界限、部门职权、行政区划的分割;从侧重水量的调控转变为面向生态的水质水量综合调控。”王浩说,这也表明其治湖过程已从探索、试验示范逐步走向系统实施的阶段,从单一水体修复走向控污、生态修复与重构、恢复江湖的动态联系。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以前强调单个湖泊的治理,现在则扩展为系列湖泊的治理,从前是单个湖泊的自我清洁,现在则改成引入江水清洁,从工程性措施转变为引入新的理念和体制,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很明显,流水不腐,水要流动水质才能改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东湖截污的相关工作即已启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湖泊控污体系,遏制了水质恶化趋势,但总体效果仍然有限。
历经近20年的东湖截污工程至今尚未完成。今年,武汉市又提出到年底实现中心湖泊全面截污,任务依然艰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项目官员朱江博士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东湖曾暴发较大的蓝绿藻,90年代至今,暴发的规模和频率都大大减少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东湖的截污工作富有一定的成效。
但另一方面,东湖的生物多样性远不如过去了。过去,东湖内的水草、螺丝蚌壳、鱼类比较丰富,现在湖泊内则很难看到水草,鱼的种类也趋向单一。“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水域的荒漠化’,也就是说湖泊的生物资源已经非常稀少了。”他解释道。
王浩认为,截污治污难与征地拆迁困难、资金短缺以及排水体系亟待改造等原因有关。例如武汉的城市排水系统,由于历史、地势等原因,至今仍为雨污合流,旱季污水全部由泵站抽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江,由于污水截流倍数较小,每遇暴雨期,该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将直排入湖,造成湖泊水质恶化。
他同时表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工程涉及的污染控制工程实施后,入湖点源、面源及内源虽然能够得到较大的削减,但改善湖泊水质的速度及恢复良性生态平衡的进程不会太快,需要30~50年时间才能达到目标。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