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害面积达1.57亿亩,其中数十万亩已因缺水枯死。严峻旱情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农科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所主任、气象研究员林而达先生,与他对这场自然灾害作了探讨——
旱灾的原因及抗旱举措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认为这场旱灾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厄尔尼诺——拉妮娜现象引起的,是吗?
林而达(以下简称林):总的说来就是北方干燥的冷空气强大,南方暖湿气团相对较弱,无力北上造成的。其实,北方小麦主产区遇到春旱是个老问题,1978年、1990年和2007年都是,不过没有这次规模这么大。厄尔尼诺——拉妮娜现象的作用可能会有,但制约我国天气气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季风变化、冷暖气团的活动、太阳黑子活动状况等等,是综合性的,不可能是某个单一的原因。
记:冬小麦除利用土壤中原有水分外,主要靠冬季下的雨雪来提供返青的水分。现在小麦主产区冬天基本上无足够降水已好些年了,是不是可以说,返青期间通过给冬小麦补水抗旱来代替原冬天应降未降的雪水,今后要成为一种常规性的举措了?
林:从这些年的基本情况看,可以这么说吧。返青期若缺水、无水,冬小麦就无法正常生长或干死,必须补水。
记:按理说,一种植物要适应当地包括水分供给在内的生态环境,才能在这里生存。既然冬小麦总是在我国北方这块土地上最干旱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水,并常因干旱引发条锈病,是不是说明它这种活法已不适应当地环境了?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思路,以后干脆改种其他无须在春天最干旱时大量补水的耐旱作物来代替冬小麦?
林:这恐怕不行。因为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广为食用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而且其他耐旱粮食作物产量都远不及小麦,如高粱、小米等,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地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工业、第三产业的需要,所以,还是得把力量放在对冬小麦的抗旱保墒上。目前国家已首次启动了建国以来最高级别的抗旱应急响应,财政拨款也陆续到位,上亿亩麦田逐渐得到灌溉,形势很好。
记:供水的财政拨款是到位了,可水从哪儿来呢?
林:一是地下水,二是黄河等河流的水,还可能有北调的南水。
记:华北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采空区,黄河水面临断流。南水太贵可不考虑,靠前两个方面供水能行吗?
林:华北深层地下还是有水可抽的。当然,百米以下的已是地质水,不能动,抽掉就很难补上了,而且地质水还有支撑地面不下沉塌陷的作用。黄河水是不大,但至少到5月份才会断流,现在还有水可用。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