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南诸省区的干旱灾害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干旱不一定成灾,但对干旱应对不足或失误则会转化为灾害。
水土保持与生态水文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穆兴民认为,作为季风气候区,西南地区的春秋气象干旱不可避免,但今年并非最为干旱的年份。
穆兴民据资料介绍,自1901年开始,昆明市已有降水观测记录。上年11月至次年3月,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2.8毫米,而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降雨量为52.5毫米。有完整记录的93年中,1/3的年份(30年)同期雨量低于或接近此次大旱的同期降雨量,特别是1968年~1969年更是低至16.6毫米。也就是说,这次气象干旱并非历史上最严重的。
故此,穆兴民认为,当前西南旱灾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穆兴民指出,气象干旱是客观因素,但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当开发矿产资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土地石漠化,生态水文地质环境受损,水利水保工程匮乏以致年久失修,是大灾发生的几大直接诱因。对此,他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是天然森林遭滥砍滥伐,天然植被的蓄水保土功能减弱。“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山上栽了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一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西南山区土层甚薄,过度或无计划地砍伐森林导致地表裸露,植被土壤系统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一旦缺少有效降水必将引发局地干旱,多点的局地干旱将会提高发生大范围特大干旱的概率。
通过卫星影像图片可以看到,在西南诸省市干旱的重灾区,原有的天然植被已遭严重破坏甚至几被夷灭,岩石裸露。如东经23.6度、北纬104.2度周边地区,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
为追求经济利益,云南等地大面积砍伐次生原始林被,改植人工桉树、橡胶树和茶树。速生人工林生长快,根系十分发育,生长竞争优势明显,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难以生存,故高产桉树、橡胶树和茶树人工林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地表植被稀疏,水文生态功能差,涵养水肥能力低,遇雨则易发生水土流失,遇旱则亦易成灾。尽管人工速生林覆盖度高,但群众对这种林地的评价是“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有人形象地称其为“绿色沙漠”。
出于追求单一经济利益的目的,我国桉树种植面积已居世界第二位,片林面积已达170万公顷,且每年大约以2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上升势头不减。
穆兴民指出,大规模种植人工速生林对生态水文系统影响很大,种植前一定要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应避免在缺水、少水的地区以及水源涵养地区大面积种植。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加剧,土地抗御干旱能力降低。西南五省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及陡峭的山坡易发生土壤侵蚀。因其土层薄,地面植被一旦遭受破坏,土壤侵蚀的危害就异常严重;如不能得到治理,则导致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
西南五省市水土流失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占其总土地面积的1/3,年土壤侵蚀总量近20亿吨。同时,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也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有11.15万平方公里,三省区的100多个贫困县有70余个分布在石漠化地区。人口增长导致坡垦地增加,过度放牧、干旱和洪涝导致草地退化和沙化严重,湿地锐减。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不仅使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降低,农田御旱能力减弱,作物产量下降,同时也使依靠地表小水源饮水的农村人畜生活用水困难,加剧贫困程度。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