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西旱情严重,有些重旱山区的群众为喝上一口水,要付出150元的代价。广西历史上是否遭遇过如此严重的干旱,旱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旱灾损失?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水利、气象、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了解各界对应对干旱的思考,从各个角度解析治旱的可持续性。
追溯 广西历史旱情成因
旱魔为广西天灾魁首
记者在自治区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访时,一名抗旱专家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广西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此书是专家们对广西700年来的水灾资料、300年来的旱灾资料和60年的风暴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研究所得。据书中记载,广西所受自然灾害中,危害最重的首先是旱灾,约占60%;其次是水灾,约占13%;再其次是风暴潮灾、水土流失、滑坡、冰雹、泥石流、山林火灾、地震等,约占27%。
史料记载了广西干旱发生的频率。1700~1945年的245年间,共发生大小旱灾152次,全区性大旱有12年,差不多20年有一次大旱。其中,1618年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发生了一次特大干旱。南宁、河池两地灾情记述为:“民众枕藉而死者,白骨垒丘”;“庆远府(今河池,记者注)属大旱,人相食”。
对于近期网友们关于“连续干旱7年预测”的热议,历史资料表明,5年以上连续干旱在广西少见发生。但阳朔县志记载: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阳朔连年大旱,民食山蒜岭厥疗饥,至五十九年(1794年)止。这一记载说明,广西历史上确实出现过长于5年的连续干旱。
1963年为60年来最旱
3月19日,因为广西干旱等级已经达到严重干旱,其中桂西北达到特大干旱,广西首次启动自治区抗旱Ⅱ级应急响应。严重干旱的标准为: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30%~50%之间;或因旱造成农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在4%~6%之间;或5座以上县级城市日缺水量与城市正常日供水量的比值在20%~30%之间。旱情判定只要达到上述一个条件即可。
广西气候中心为记者提供的一份气象资料表明,1950年以来广西排名第一的大旱灾,是1963年的春夏秋连旱。当年受旱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2%;受灾人口656.1万人,每2.8个人中就有1人受灾。当年10月,广西3000多条中小河流有2200多条断流。
1988年~1989年,1998年~1999年,也是旱情较重的年份。最近一次比较严重的干旱,是2003~2004年的夏秋冬春连旱,邕江、柳江、漓江和西江,都测得历史最低或同期最低水位。根据本报报道,2003年底,广西水电发电能力大幅下降,南宁还出现了罕见的电荒。
今年的干旱尚未解除,根据4月8日的统计数据,全区因旱受灾人口1237.23万人,差不多每4个人中有一人受灾。此外,最严重时全区有20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25%。对比之后就可看出,1963年的干旱确实非常严重。不过,由于今年还只是春旱,广西多发的秋旱还未到来,是否发生夏旱、冬旱也未为可知。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