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全国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时间:2009-09-08 来源:人民网 作者:

一、“十一五”以来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国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2005年,七大水系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2008年,分别为55%、24.2%和20.8%,与2005年相比,Ⅰ~Ⅲ类断面增加了1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的比例下降了6.2个百分点。

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水质为II类、Ⅲ类、Ⅳ类、Ⅴ类、劣V类的湖库分别为2、6、3、5、12个;2008年,分别为4、2、6、5、11个,与2005年相比,水质为II~Ⅲ类的湖库增加了1个,劣V类的湖库减少1个。

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的要求和温家宝总理“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的要求,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关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稳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科学编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8-2006年,国务院陆续批复了松花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三峡库区及上游、淮河、海河、辽河、黄河中上游、滇池、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年-2010年)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对“十一五”期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九五”、“十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精心筛选了“十一五”期间水污染防治项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治污措施,确保了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规划项目建设投入机制

为保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07年、2008年分别安排“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专项资金50亿元。按照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加大中央投资,其中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予以了重点支持。

社会投资渠道逐渐畅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日趋合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前3年国家开发银行在淮河、太湖、三峡库区及上游等8个流域累计发放贷款128.8亿元支持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健全规划项目实施相关考核机制

受国务院委托,原环保总局与重点流域各省级政府签订了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去年年底,国务院又批转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进了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各地为了完成总量减排任务,加大了包括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在内的治污项目建设,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2006-2008年,根据国务院要求,原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连续三年对淮河流域四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年度检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国务院,向全社会公示。实践证明,考核评估切实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治污责任,切实推动了规划实施工作。在总结淮河考核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38号,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根据《考核办法》,2009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核,有关结果将会在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公告(其中淮河流域考核情况已经向社会公告)。

上一页 页码:[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