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地方发展重化工行业的政绩冲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红线的矛盾如何解决?环保部希望用“区域战略环评”这张牌来尝试。
今天,在有至少7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的评估下,环保部通过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证”。
这意味着,今后,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审批新建的重化工项目时,首先要制定自己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红线指标,并根据区域内的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的布局,控制重化工产能的规模。
五大区域涵盖了15个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此次被纳入战略环评的行业,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行业。如此大规模地进行区域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近期一连串事故引发的重大环境问题,被媒体称为城市发展中的“化工炸弹”。这些事故凸显了重化工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有关部门确实应该出手,从决策、规划的宏观层面,解决重化工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带来的环境风险。而这也是传统单个项目环评发挥不了的作用。
据介绍,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编制历时3年,参与协作的部门就有100多家,项目组几乎与所有相关省区市的主要负责人的领导都进行过沟通。一些地方在编制当地的“十二五”规划时,已经遵循了这份战略环评报告提出的要求。
逼近生态底线
7月初,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废水渗漏事故,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紧接着,大连市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十几天后,洪水将吉林省永吉县经济开发区新亚强化工厂7000多个化学品原料桶冲入松花江中;就在当天上午,数千公里之外的南京市发生了化工厂管道爆炸。
接踵而至的环境事件,使得专家和媒体都在讨论,重化工行业在带来GDP的同时,也成了悬在各地头上的一把污染利剑,如何解决?
而对那些参加“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专家来说,起步于3年前的调查,就已让他们得出部分地区的重化工产业空间布局无序、数量超载的结论。
比如,重化工产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临江、临河、临海的“三临”布局。一旦发生环境事件,直接威胁居民的饮水安全,以及江河湖海的生态安全。此外,“三临”的布局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强度,给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曾对大江大河边的重化工企业进行过调查。结果是,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的项目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的项目为重大风险源。
从产业发展的数量上可以看到,2001年~2007年,五大区域内煤炭产量增加了47%,此外,乙烯、电力、炼油等产业的发展也是呈几何级的。
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内的重化工行业的产能,占了全国60%的份额。这些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专家调查认为,五大区域内的个别地区的开发强度已经突破或接近生态资源的承载底线。未来一二十年,我国还将持续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脆弱的生态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无序和超载。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