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低水价政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价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最近指出:推进水价改革已成为水利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回顾“九五”期间水价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抓住机遇,继续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价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水利和物价部门积极探索,水价改革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又相当普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何以至此?人们一致认为,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现行水价过低,是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低的水价给国计民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水利部经济调节司司长张红兵分析说,一方面,低水平的水价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不能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抑制了节水措施的实施,阻碍了水资源在区域内部和不同流域间的合理配置,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低水价不利于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据统计,我国现行供水水价仅为成本的1/2左右,而且收取率仅为50%~70%。低水价使供水管理单位长期亏损,影响了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低水价使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缺乏资金来源,造成老化失修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阻碍了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用水户的满意度,增加了水费收取的难度。偏低的水价也无法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回报,社会投资者不看好供水市场,因此不能吸引社会各方投资建设和更新改造供水工程。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十五”计划《纲要》强调要“加大水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这一切对水价改革工作无疑是大好机遇。
近年来,在国家计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水利部积极组织开展水价改革工作,全国水利系统水价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国家《水价办法》尚未出台,但各地不等不靠,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不断探索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水价办法。浙江、河北、福建、贵州、甘肃、重庆等省(直辖市)都出台了关于水价改革的《办法》。对促进中央加快《水价办法》尽早出台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供水价格水平有所提高。“九五”期间,各地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使水价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国水利工程供水水价综合平均为2.7分/立方米,比1985年0.3分/立方米增长了8倍,像山东省水库灌区水价最高的达9分,辽宁农业水价调整后达5分。
三是财政部在2000年将水利工程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彻底解决了水利工程水费性质问题,这是水价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水价开始以价值为基础,初步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
四是推动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价改革促使水管单位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调动了其加强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的积极性,促进了水管单位在体制、机制上的转型。
五是探索先进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水费实收率。很多地方推行了斗渠以下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的办法,有效地加强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水费收缴工作。
水价改革关系到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能否实现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也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2000年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和建设部制定了《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2001年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和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同时全国各地也积极争取水价政策,并从节水目的出发纷纷调整水价。不仅农业,近两年来许多城市也都大幅上调了水价,北京制定的26项节水措施中“调价”位居其首。人们已逐步认识到,通过水价改革,让水价真正、完全地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反映出水资源的供求关系,才能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才能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和产业结构,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最重要的地方和效率最高的环节和用途,实现水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价依然偏低且结构不合理,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亟待建立
水价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标准仍然偏低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水利工程供水平均水价只占供水成本的57.5%。
现行的水费计收办法是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该《办法》从理论上确定了水利工程供水属于商品的概念,在促进我国水利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仍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有关政府部门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有偿供水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但是该《办法》至今年已有16年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水价的政策也应随之改变,使作为商品的水真正按价值规律定价。
我国目前的水价定价模式基本上都是政府定价。政府在充分考虑用户(特别是农民)承受力的情况下,以供水单位的成本补偿为基本定价原则且标准较低。这种价格形成机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制度环境下产生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缺点是一方面不能真正反映水的供求关系,不能真正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形成对水管单位有效的成本约束,导致水管单位存在人为扩大成本的动机和倾向,增加了政府调控价格的压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水价的形成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
汪恕诚部长在分析什么是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时说,首先要看这个机制是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进程相适应。此外,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标准:其一,是否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二,是否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其三,是否有利于正确处理供水单位、用水户、投资者及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如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呢?汪部长曾经分析指出:第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水价法规和政策,首先要着力完善水价的确定原则,明确水价是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要围绕这三个部分制订和完善水价的法规和政策。第二,要完善水价的确定程序,充分体现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原则。第三,要调整水价的决策机制,要使水价的确定逐步走上政府宏观调控、涉水各方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方有机结合的路子。
谈到水价和水价形成机制问题,就不得不谈到水权。水权理论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水权的确认以及水市场的建立,不但保证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促进了供水价格的合理确定。为此,当前我们要重视水权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水权理论已经得到社会有关各界的重视,并已在研究和实践中。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必须要改革供水管理体制
推进水价改革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日前记者在走访负责水价工作的水利部经济调节司时,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在积极推动国家《水价办法》尽早出台的同时,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度建设;二是推进两部制水价实施,强化用水定额管理;三是开展供水管理单位区域供水平均成本试点工作,以加强供水管理单位的成本自律,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四是与国家计委联合进行水价调研工作;五是研究水价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的关系。
的确,水价改革不是简单地涨水价,必须扎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换句话说,即使水价水平提高了,如果其他改革措施跟不上,也会增加水费计收的难度。目前全国平均水费实收率较低,水费计收中又存在着严重的中间加价、收费以及截留、挪用水费现象,形成一方面水价并不高、一方面用水户负担重的怪圈。据有关部门调查,湖南岳阳市铁山灌区1994~1996年共向岳阳县供水2.02亿立方米,应收水费242.4万元,实收171万元,而农民实际缴纳水费却高达1440万元,超过实收水费1269万元。这里边的问题不言而喻,也足见搭车收费问题之严重。
水费计收与管理是价格政策落实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抓好了,将有利于新一轮水价政策的出台。要抓好这项工作,当务之急是必须改革供水管理体制。
改革供水管理体制,首先是要改革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即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因为水资源分割管理,将本应是一个整体的水价,人为地分割为水利工程水价、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三种价格,使得它们相互制约、互为掣肘,不利于水价的整体改革进程。在当前的这种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我们重点要抓好水利工程供水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要加大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加快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度建设是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水价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今后水价改革工作重点之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灌溉末级渠系的产权及管理制度改革,推行用水户协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引导用水户积极参与供水工程运行与维护,增加水价管理的透明度,减少中间环节的加价和收费,提高水费实收率,使农业节水工作落到实处。
其实,在多年的水价改革实践中,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全国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内蒙古河套灌区近几年水费收取率一直为100%,他们的成功之处关键在于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用水者协会,实行民主自治管理。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供水中普遍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从我国的实践看,凡是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灌区,水费实收率都比较高,但为什么许多地方没办法成立用水者协会呢?水利部经济调节司郑通汉副司长分析原因说:一是存在一种搭车收费的利益群体从中阻挠;二是没有相应的规则与制度,用水者协会权威地位不牢固;三是农民自理能力不足,对自己治理的能力没把握。
为加快推广用水户协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全国水价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水利厅(局),要积极推动各地政府和水管单位共同做好此项工作。要制订一套规则来树立用水者协会权威并确立其地位,政府要介入组建工作以打破利益群体阻挠,要组织参观、培训,提高农民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信心。
这里为什么强调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呢?因为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水价制订和水费计收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互为配套、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河套灌区,他们实行了季节浮动水价和超计划用水加价的办法以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但是,如果没有用水者协会制度的完善,即使水价提得再高,水费收取率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当然,在推动水价改革中,更要积极地推行两部制水价。当前的水价制度基本上是单一的计量水价,即用多少水花多少钱。这表面上看是合理的,其实这种单一计量水价,不仅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且不能保证水管单位的最基本运行。因此,水利部要求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水价制度,大力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今天,水价改革是大势所趋。当前是水价改革的大好时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推动合理的水价机制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