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闭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闭幕式上从七个方面描述了明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投资体制、资源产品价格、社会事业领域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明年我国城市供水价格将适当调整。(12月10日《京华时报》)
继水电、原油、大米、猪肉、面粉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和服务纷纷实现价格上调的华丽转身后,同为生活必用品的自来水也蠢蠢欲动,寄望于有朝一日也能够搭上涨价的顺风车,可一直以来均未能如愿。于是百姓们高兴了,在生活必须品跟风涨价的浪潮中,终于还保留着一块处女地,使得人们疲惫不堪的心在涨价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下尚能够获得稍许喘息。
然而现在,这块处女地就要被开垦了,于是,人们对于水价还将继续按兵不动的殷切期待化为了梦幻泡影。尽管发改委主任马凯并没有明确提出水价上涨的概念,而只是说适当调整供水价格,但人们并不是瞎子聋子,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于水价上调的决心还能够看得清晰。我这就觉得奇怪了,既然水价上调已成定局,可发改委为什么就不敢明确地说明年将提高城市水价,而只是含糊其词地说适当调整呢?要知道,适当调整和适当上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子概念,价格调整包含价格上调和下调两种,将两者混为一谈不仅是语言文字不准确运用的表现,更是发改委对水价上调信心不足的体现。
事实上,正如水价上调的理由有千百种一样,水价下调的理由也毫不逊色,虽然说随着淡水供应的日益紧张和各种原材料价格日益上涨,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企业已经很难维持在过去的利润水平。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自来水不仅是商品,更是社会公共品,社会公共品的价格不仅应该考虑成本因素,更应该考虑广大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还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断然提高水价对他们而言将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付供水成本上涨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种,而不单单是统一提高水价,比如提高科技含量,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水资源浪费等等,供水企业拒绝从内在管理入手,而选择通过提高价格这种简单的外部手段来确保企业利润水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公用企业平民心态的缺失。在这个时候,身为掌管价格事务的发改委如果不认真考虑百姓对于轮番涨价的恐惧,对公用企业的涨价冲动不予及时引导和制止,而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将是对百姓期待的严重不负责任。
退一步讲,即使水价到了非涨不可的地步,供水企业和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限量供水或按量定价这种变通的涨价方式,而不是依靠一刀切来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水价上涨的恐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