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世界的主要碳排放者是美国和欧洲,而下一个世纪的主要排放者则变成了中国。很明显,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就得不到解决。因此,问题在于什么能够推动中国在缓解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对低碳经济的全球关注日益增加,这给中国提供了赢得竞争力、国际声誉和环境效益的良机。如果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不那么积极,或者无动于衷,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包括增长放慢和环境进一步衰退。
中国当务之急是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和社会安定。在近10%的增长持续30年之后,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仍然只占人口的一小部分,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然而,发展要求增长,增长的动力是能源。尽管我们无法否认中国的发展需要能源,但问题是如何用一种能效更高的方式来发展,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来发展。
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是高能耗型的。随着市场定价机制的加强和扭曲性补贴的减少,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效已经有所提高,但中国整体经济的能源强度仍然比日本高10倍左右,比经合组织国家高5倍,甚至比印度还高3倍。换句话说,在全球能源价格越来越高的未来,中国还有非常广阔的竞争力提高空间。
因此,中国必须改变发展视角,找到产业结构的回归道路,对中国这样劳动力丰富而资源匮乏的经济来说,这个结构是最理想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政策,增加高能耗生产的成本,如将碳和空气污染与税收相联系。这些政策还能提高中国工业的能效,因为它的单位产出所用能源要比国际上的竞争者多50%。
按国际标准衡量,中国的人均能源使用量仍然很低。但是随着国家日益富强,消费领域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在中国东部的大城市里,消费和交通开始消耗更多的能源,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大关,但这样的人仍然相对较少。然而,中国能源消费真正的长远挑战正在于此。
中国现在必须投资建成一个社会,它的基础设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能源使用,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说,这一点都越来越重要。高能效住房和交通投资的回报是巨大的,中国仍然站在做出正确抉择的位置上,正在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