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我委会同省人大财经委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代表对我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调研,8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叶坚副主任和调研组的同志听取了省政府发展改革、经贸、环保、水利、建设等8个部门汇报,8月29日至9月2日,调研组赴淮安、宿迁和徐州等市县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从调研情况看,我省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完成“十五”水污染防治计划非常艰巨,流域性污染事故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需引起国家和省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与防治工作
我省位于淮河流域下游,淮河水系贯穿我省江淮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人口密集,历来是我省的“米粮仓”,也是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生态资源开发最具潜力的地区。这里既是淮河洪水和污水的走廊,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送清水的通道,治水、治污和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把淮河纳入“三河三湖”治理工程以来,我省各地政府和部门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了《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实施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治污规划》,实行目标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情况下,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去年年底,国家对我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做了适当调整,要求到2005年底,80个建设项目建成投运率不低于60%,41个断面水质达标比例不低于55%,4个省界断面水质基本达标。目前,我省已完成治污项目34个,建成投运率425%,在建27项,在建率338%,尚有19个项目未开工,未建率237%。41个断面水质有36个达标,达标率为878%,4个省界断面有3个达标。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中确定的43个治污项目,已完成16个,在建14个;14个考核断面有8个断面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571%。
1、领导重视,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切实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流域各地和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指导、组织和协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从2001年起,省政府通过环保目标责任制将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2004年,又出台了《江苏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目前,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按照“科学治污,规划先行”的思路,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断强化对淮河流域各地环保工作的指导,编制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江苏省淮河污染工业废水治理规划》,制定了《江苏省“十五”后三年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对淮河流域各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总体要求和时序进度,促进了各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调整工业企业布局,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淮河流域各市县注重调整工业企业布局,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合理布局地区工业企业,指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新项目进园区,老项目也逐步搬迁,工业园区集中进行污染处理。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十五”以来,全省先后取缔各类小煤矿229处,关停小钢铁厂12家,关闭水泥企业98家,关停了生产规模在2万吨以下的14条造纸企业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共156家。三是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淮河地区共有256家工业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4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30多家单位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还有70家重点企业正在实施再提高工程。例如,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乡小岭村建成日处理能力
3、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减轻环境污染负荷。一是积极开展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功能区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已列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重点工程,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江河道保护与湿地保护、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五个项目。目前部分工程已启动实施。二是抓好截污导流工程建设。列入南水北调主体工程的淮安、宿迁、徐州、江都四项截污导流工程,淮安已开工建设,扬州、宿迁两市截污导流工程可研报告已通过水利部预审,徐州区域清污分流和尾水导流工程方案已制定,这是我省自行研究制定的截污导流工程,弥补了国家治污规划的不足,不仅荆马河、三八河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有了出路,而且运河沿线部分区域尾水也将归槽走。这一方案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审查,目前正抓紧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合理调节水利工程设施。淮河流域面临着洪水和污水的双重灾害,汛期来临沿淮地区灾情严重。今年7月中旬,干流上游长达
4、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我省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调沿线地区已建成8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万亩,化肥使用量比2000年减少了15%以上。新建户用沼气池26711个,大中型沼气工程22处(500头以上猪场粪便处理),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3400处,日处理生活污水68000吨,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二是开展对规模养殖业污染的治理。各地积极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渔业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建立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项目;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污染严重地区划定禁养区;调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和布局,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三是着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近年来,各地农村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了“三清工程”和“一推三改”活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围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进行改水、改厕、改厨,疏浚农村河道,使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