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膜分离技术 >> 

用膜技术提高和保障饮用水生物安全性

时间:2008-07-30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作者:李星,杨艳玲,李圭白

    水中病原微生物是依靠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多级屏障功能得以有效去除的。在20世纪初,一般都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氯消毒的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可使水介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浊度与水中的病毒浓度有关,将水的浊度降至0.5NTU以下,再经氯消毒,就可使病毒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通过对常规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可以使水的生物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贾第虫包囊和隐孢子虫卵囊一般都可通过混凝、沉淀和过滤常规处理工艺去除。但当水处理工艺运行不正常时,它们有可能穿透滤层进入清水池。贾第虫包囊和隐孢子虫卵囊都具有比较强的抗氯性,正常消毒剂量的氯难于将之杀灭。一些生物具有穿透滤料的能力,例如剑水蚤的活动能力很强,有的能穿透滤层,其抗氯性很强,常规消毒剂量难于杀灭。因此常规处理工艺无法完全解决病原微生物的泄漏问题。

       20世纪70年代,发展出了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等工艺,主要针对饮用水中的对人体有毒害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和氯化消毒副产物,提高了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采用氯、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等可以有效杀灭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利用化学氧化法杀灭剑水蚤类浮游动物,使其失活,进而对其进行去除,是国内外普遍采取的除蚤措施。在我国水厂中主要以氯、氯氨等化学药剂对剑水蚤进行去除。但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也存在很多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在颗粒活性炭出水中,细菌含量显著增多,且有的细菌抗氯性增强了;出水含有的细微炭粒对微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会对后续消毒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据报导在颗料活性炭层出水中,发现剑水蚤、红虫等生物增多。这些现象表明,即使采用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饮用水中众多致病微生物的存在。 

4.膜过滤与饮用水生物安全性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