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关注国内水资源 >> 现状讨论 >> 

采访水危机:开采真相的富矿

时间:2008-10-28 来源:人民网——《青年记者》 作者:卢 斌

  难道原因还没搞清楚?这似乎不可能,花了几十亿元了,很多报道不是说成效显著吗?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同事登上了飞往西宁的飞机。

  二

  我父亲从事美术工作。十多年前,他由青海进入西藏,又从西藏回到云南,他的这段旅行成为我年少时对雪域高原的最初印象。十多年后,我重走父亲走过的地方,却见不到他当年看到的景象,很多东西消失了,永远留在了我的憧憬里及父亲的画中。

  整个夏天,从黄河长江源头到滇池之滨,我看到河流枯竭,草原荒化,冰川消退,大山被刨成乱石堆;我看到在建的和图纸中的水坝,矿石掩埋树林,湖水浓如油漆,躁动的乡村以及膨胀的都市。

  西藏的夜晚,头顶繁密的群星使人震撼。我想起刚出生3个月的女儿,他们这代人长大后三江源可能已变成沙漠,虎跳峡或被淹没在水下,他们要离开大都市到偏僻的乡村,才能看见这样的星空,才能辨认出自然课本上画着的星座。

  生态退化不仅出现在三江源,整个高原满目皆是。7月的青海湖美艳惊人,绿色的草地间隔着黄色的油菜花,一直延伸到幽蓝的湖水边。但这个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正在不断地“消瘦”,近25年来,青海湖湖面已萎缩近150平方公里,一半以上的注水河流已经干涸。

  湖东的景致与湖西形成强烈反差,灿烂的油菜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沙漠。出乎意料的是生态退化同样可以给当地带来商机,这里开展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花15元人民币,游客就可以坐着滑沙板尖叫着从高大的沙丘顶端滑下,乍一看以为是到了敦煌。除滑沙外,给10元钱还可以驾驶摩托在沙中穿行,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娱乐是在海南三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摩托附近拉着条横幅,上面写着“生态保护重地,禁止游客进入”。

  然而,这些和以往报道中出现过的所有景象没什么两样,只说明了同一个事实——生态正在恶化。我和摄影记者王听伟对抗着高山反应,租了辆破微型车,曲折艰难地到达黄河源头,之后横穿了整个自然保护区,终于在沱沱河边获得了最大的突破。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