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关注国内水资源 >> 现状讨论 >> 

德国专家心系中国水资源保护

时间:2008-11-2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在沂蒙山,白沙德和当地的农民交上了朋友,从这些农民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坦率、朴实和勤劳。他说:“他们非常直率、热情。他们总是说,‘我们可以在一年里给你们的项目干多少天都行,没有问题!’他们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当他们看到在自己家的院子安装上水龙头,能拧开开关出水的时候,他们认为这就足够了,不需要你再对他们说什么感谢的话。”

山东的合作项目结束后,白沙德又来到了北京,继续参与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从1998年9月到去年8月,中德两国政府林业部门合作“密云水库流域保护和经营”项目,白沙德担任该项目德方专家组组长,负责项目的具体工作。这一项目是以林业措施为手段,以保护北京市饮用水源为目的,在密云水库流域地区4000多公顷的地方里,建立植被恢复、封山育林等水源保护林建设技术模式,引进德国森林经营和流域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贴近自然的森林经营、参与式林地规划利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等,解决了北京市水源涵养保护,并使得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白沙德由此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长城友谊奖”。
白沙德在70年代末造访北京,对这里的水资源紧张问题有所了解,之后他也一直在关注北京的水资源保护问题。在他看来,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市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在8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在制定城市规划方面就通过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他说:“当时北京市政府公布了一项新的北京城市规划,即《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这项方案里对北京的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此前,人们认为北京在工业、农业、文化、政治和科技等领域都应该成为全国的典范,这些已经大大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通过这项规划,情况有所改变。大家认为,应该尽量限制(北京市的)工业,北京不是一座工业城市。我们应该是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弱化,工业被尽量迁移出北京,这些改变极大地改善了北京水资源情况。尤其是农业,农业可是用水大户,这些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变化。”

而现在,白沙德认为,北京已经基本建立起完善的供水体系,并且通过吸取中德当年在山东合作保护水资源项目的经验,降低农业用水消耗,有效地保障了城市生活生产用水供应。他说:“人们慢慢地越来越谨慎地处理水的问题。多年来,已经形成很多相关的城市规划。北京市的整个供水系统已经逐渐更新。现在,有更多的水被回收循环利用。这里已经使用生产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分离的双重供水体系。人们可以把废水净化后当作生产生活用水重新使用。此外,在北京稻米种植早已停止,大部分灌溉农业也已经停止,在北京已经找不到大面积的灌溉农业种植。农业企业已经改种一些用水消耗少的作物。比如在密云,以前种植农作物的地现在都已经改种水果。种植水果要比原来种植一年两熟的小麦用水要少得多。”

上一页 页码:[<< 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