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植物系统去除水体氮磷污染 浙江临安太湖源头护水添新笔

时间:2008-11-2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徐军 赵晓

光合作用,以及微生物联合作用,对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进行聚集、分解、转化和吸收。这套系统净化技术从营养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出发,设计了物理、微生物等5个生态子系统,发挥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把生物膜技术、物理-生物脱毒技术、陆生植物浮岛技术及传统的农业轮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太阳能,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植物生态系统,将污染水体中的氮磷转化为生物资源取出和再生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地表水系富营养化难题。全过程参与项目研究的濮培民研究员认为,当“技术”在被污染、破坏的生态面前遭遇难题时,只有“生态”自己出马才最有用,“到最后,还得让生态系统来修复生态系统。”

工程现场堪比生态公园

此项目的工程现场如同一个绿色的“生态公园”,景色秀美:梭鱼草、再力花、旱伞草、天堂鸟等水生植物和谐相处,鲜花绿草相得益彰;沟渠中流淌着清清溪水,小鱼小虾怡然自得,成群畅游。工程将反复选择出来的多种能高效吸收利用氮、磷植物种质资源与高效净化物理填料有机结合起来,普通的植物就变成了适合工程用的特殊植物。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铁珩院士认为,此项目对直接解决饮用水源区水质和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相信对于加快太湖蓝藻治理步伐,提升太湖“防、控、治一体化”治理的科技水平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源头护水也减排

临安市地处太湖流域源头,地理位置特殊。由于担负着为下游提供饮用水源的责任,临安市始终把环保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一贯注重发挥好杭嘉湖“鱼米之乡”的天然生态屏障作用。近年来,临安市更加注重“源头护水”,坚持引进高科技、轻污染项目,先后建成市区污水处理厂与青山污水处理厂两大污水处理项目;此次又在深化尾水处理上迈出了成功的创新步伐。据浙江省科技厅统计,如果利用这套系统对全部尾水进行处理,一年能减排279吨碳,10.8吨磷,930吨COD,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