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SBR工艺启动特点及活性污泥培养驯化
时间:2007-07-16 来源: 作者:李健 陈双星 石凤林 李会元
第三阶段:投加菌种。经过观察,投加粪便水后活性污泥量和污泥活性仍增长较慢,一时我们还很难弄清在SBRDAT-IAT工艺条件下,高盐分低有机负荷活性污泥培养的规律,决定进一步投加菌种,加快污泥增长速度。选择1#和3#反应地投入新菌种,2#池不投加。实验目的有两点:其一是集中使用菌种以期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活性污泥增长速度。其二是比较投加菌种之间的效果是否会产生一个飞跃,同时考察不投加菌种靠现有环境条件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可将活性污泥培养成与投加菌种后相当的污泥量和污泥活性。
3月30日投加菌种。菌种来源于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的厌氧脱水污泥饼,共计430袋,约有10250公斤。平均分配于1#和3#SBR中。经4月1日至7日的观察分析,1#和3#池活性污泥量增加明显。1周后2#反应池活性污泥量也接近1#和3#的水平,而且污泥活性还略高于1#和3#反应池。
特别强调的是:4月22日SBR工艺程序控制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在此之前,工艺调度与操作,包括阀门的启毕与调节,全部由人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由于条件限制,基本是白天进水曝气,夜间停止进水,停止曝气,静止沉淀后,排出上清液。程序控制和自控系统投入使用,基本按照实际全额流量进水培养,类似于满载(连续操作式全流量)活性污泥培养。与正常运行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培养期间不排泥。这种方法,初期出水水质很差,但是随着污泥活性的增强和污泥量的增加,出水水质不断得到改善。
四
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的成熟过程
我们综合生物镜检,活性污泥增殖和水南处理效果,以及工艺运转状况简单总结整个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过程。
活性污泥培养阶段一节已经说明,3月1日—16日,活性污泥增殖非常缓慢。针对进水有机物含量低的进水水质特点,3月17日—21日,投加粪便水以提高进水BOD浓度,经监测与观察,污泥活性和污泥浓度无显著变化。技术研讨中我们一致认为,在这一阶段,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程序系统不能投入运行,只能采用人工手动方式完成工艺运行的控制与操作。为保证职工安全,在本阶段白天进水、曝气;晚19:00左右停止进水,停止曝气。这种运行方式,不论在有机物营养方面,还是供氧呼吸方面都不能为微生物提供稳定增长的环境。
针对原因与问题,我们加快工作步伐,采取两项技术措施。①3月22日计算机程序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以后又经过几次调整,该系统日趋完善,基本具备稳定运行条件。②引入外来菌种增加污泥数量。4月30日投加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后脱水泥饼。
实施上述两项技术措施,极大加快了活性污泥培养驯化的步伐。大约1周以后三个反应地运转状态明显好转。
1.自4月初开始,出水水质改善。4月2日—7日,三个反应地出水混合水样BOD5为9.1—22.3mg/L,CODcr为49—82mg/L;出水水质清澈透明,感观极好。其中以2#池水质最好。
2.污泥量明显增加。4月3日—4日,首先3#SBRDAT和IAT池污泥30分钟沉降比(SV)由原来2%增加至7—8%。三、四天以后,2#SBR池也紧随其后,“自然”增殖与3#池相当数值。4月8日—10日各池MLSS分别达到1500—2000mg/L左右。
3、污泥质量得到改善。伴随污泥外观由黑色逐渐转变为土色,生物镜检结果:菌胶团密实,豆形虫、滴虫等游离生物逐渐减少,钟虫数量由少迅速增多,累枝虫突然大量出现。各SBR生物相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步伐并不一致。2#SBR池(没投加厌氧污泥首先转好,2—3天后,3#SBR池紧随其后;大约1周后,1#池逐渐达到2#、3#池水平和状态。
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我们认为本系统活性污泥基本培养驯化成熟,工艺基本达到稳定运行的条件。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更多关于 大型SBR工艺启动特点及活性污泥培养驯化 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