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水污染防治 >> 

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06-11-24 来源: 作者:


  二、不能忘却的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30年来水污染防治进程中的教训,我们是必须要汲取的,绝对没有权利忘却。
  我国的水污染,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时我国已经开始了环境保护工作,还提出了对于污染应实行“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并曾频频告诫国人,我们不应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30年时光过去,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并没有能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展,而且,治理污染的投资效益也不是理想的。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教训应该汲取呢?
  1、只有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环境污染才可能得到真正的防治
  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为了替当代和后代的中国人谋福利,当然必须发展经济,但如果经济的发展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资源,人民就要遭殃。不仅当代人的身体健康将直接受害,经济不能持续地发展;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可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一致同意,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的发展,我国政府也早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
  但是,应该看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很多做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包括领导人,还是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把环境保护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根本不注意环境保护。有的地方领导人说:我们属于欠发达地区,人民急于脱贫致富,请允许我们“先上车,后补票”。听起来是为人民着想,实质上是只看到眼前利益,忘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先上车,后补票”实质上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甚至是“只污染,不治理”。这样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不能持续的,因此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我国将在“十五”计划中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将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必须审慎地制定发展规划,特别注意合理的经济结构,不能允许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更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的前提,千万不能重犯东部地区盲目发展乡镇企业的同类错误。
  2、工业污染的防治应从末端处理改变为源头控制,以达到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的目的
  30年来,工业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还是没有跳出末端处理的老框框。“三同时”、“达标排放”,指的就是建设工业内部的废水处理厂,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如前所述,这样的策略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费用效益比是很低的,而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工业生产的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即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包括改变产品设计、采用清洁原料、改革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循环使用物料、加强生产管理等,使资源的利用率尽量提高,污染物的产生量尽量减少,不仅可以获得环境效益,还可以因为降低成本而获得经济效益。
  可以预料,如果我国继续以末端处理作为工业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工业污染排放量一定会随着工业的继续发展而不断增长。我们决不能以“达标排放”作为最终目标,对于已经达标的工厂不再提出新要求是不对的。应该要求所有工业企业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和污染物的最小排放量为目标,连续不断地实施清洁生产。只有这样,我国才有可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先实现污染排放量的零增长,再逐步过度到污染排放量的负增长。也只有工业污染排放量实现了负增长,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才可能得到保障。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和建议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