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水污染防治 >> 

关于当前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思考

时间:2006-11-24 来源: 作者:

 二、当前水污染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显示,截至2003年底,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质COD和氨氮入河排放量分别为123.2万吨和12.16万吨,分别比“十五”目标超出1.64倍和0.33倍。

2003年全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的32个省界断面中,水质好于Ⅲ类水的只占15.3%。失去任何使用功能的劣Ⅴ类水比率高达56.6%。只有38.4%的断面水质达到“十五”计划目标。作为沿城镇唯一供水水源地的淮河干流,2003年水质达标率只有39.8%,200413月份水质全部超标,45月份的水质略有所好转,达标率分别为37.2%44.2%6月水质又有所反弹,淮河省界河段水质污染较重,Ⅴ类和劣Ⅴ类水比例为58.7%,与上月相比上升了2.9个百分点,水质达标率由上月的44.2%下降至39.1%。其中,在淮河干流监测的13个断面中,水质达标率仅为7.7%,Ⅳ类水占61.5%,Ⅴ类水占30.8%

现在距离2005年底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十五”治污目标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当前,淮河污染存在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工业污染源超标排污现象严重,排污总量居高不下

 按照《条例》的要求,1997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就应该实现达标排放,但目前超标排污现象相当普遍。根据2003年底对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结果评价,在监测的526个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中,COD和氨氮全部达标排放的只有272个,占51.7%,还有近一半的企业入河排污口不能达标排放。另外,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和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长,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03年全流域COD入河排放量达到123.2万吨,据初步测算,工业污染源COD排放量约占70%,是导致排污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根据《2002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城镇污废水排放量中,工业废水占60%,生活污水占40%。工业废水仍然是淮河流域主要污染源,而且一些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排污量还在不断增长。造成工业污染源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原因很多,有治理技术不过关、处理能力不足等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执法不严。淮河流域工业污染特点非常突出,主要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如:造纸、味精、柠檬酸、酒精、皮革等,基本上是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废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通过偷排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加上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因而出现了“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现象。

解决淮河流域工业污染问题,除了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督管理体制之外,还要采取引导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共8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