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水污染防治 >> 

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时间:2006-11-24 来源: 作者:


  4关于防洪减灾
  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
  4.1洪水与洪灾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成因主要是气候异常。江河洪灾则是由于人类在开发江河冲积平原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4.2“与洪水斗争”和“与洪水协调共处”
  人与洪水的关系,经历三个阶段:农业社会是局部斗争,被动防守,“水来土挡”;工业社会是全面治理,主动控制,“人定胜天”;知识经济时代是与洪水协调共处。
  与洪水协调共处的原因是:通过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完全消除洪灾是不可能的。人类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继续发展。要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应当说,在世界上一些防洪较发达的国家,到90年代,都或先或后地得到过类似的结论。
  具体做法是:发生大洪水时,有计划地让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洪水提供足够的蓄泄空间,以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并将灾后救济和重建作为防洪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因此,防洪不是仅仅或是完全依靠防洪工程体系,而是要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
  4.3防洪减灾工作体系
  主要内容是:①防洪工程系统;②各类分蓄行洪区;③适应防洪风险的城乡建设;④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⑤防洪减灾的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的专业队伍。
  5关于农业用水
  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5.1我国的水资源能否养活未来的16亿人口
  这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经过农业课题组大量的工作,郑重地提出结论:通过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我国可以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满足今后16亿人口的农产品需要。
  主要指标:16亿人口时(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从现在的410kg 左右提高到450kg ,粮食总产量从现在的5000亿kg左右提高到7000亿kg左右;耕地面积保持18亿~18.5亿亩(1996年为19.51亿亩),复种指数从现在的1.5左右提高到1.65,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从现在的300kg/亩提高到350kg/亩;农田灌溉面积从现在的7.76亿亩提高到9亿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现在的0.45提高到0.65,每立方米水的平均粮食产量从现在的1.1kg 提高到1.51.8kg.
  5.2实行水旱互补的方针,重视发展旱地农业
  报告指出,节水高效农业应包括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两部分。因为,我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不大可能超过50%.但我国约有90%的耕地其年降水量超过农业的年需水量,有条件发展旱地农业。
  旱地农业是指雨养旱作农业和集雨节灌的雨养旱作农业,除采取传统的农业技术措施外,还应采取一些现代技术措施,如雨水集蓄节灌、选育优良品种、开展化学调控节水等。
  5.3要正确理解节水灌溉的内涵
  不要以为节水灌溉就是喷灌和滴灌,节水灌溉还应包括如何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和如何从各个环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条件,应当研究在灌区如何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回收回归水和处理利用劣质水和处理后的污水。节水灌溉的重点应放在渠灌区,北方渠灌区一般应推行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有条件地发展喷灌和滴灌。
  5.4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结合
  水利工程必须和农业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水效率,只有通过节水农业措施,减少作物的蒸发蒸腾量,才是真实的节约水资源量。灌区的建设和管理与农业结合不够,这是我国水利工作的一大弱点,需要认真加以改进。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6 7 >>] 下一页 共7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