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效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经济结构和节水水平的综合反映,一般可以单方水产出的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效率的宏观指标。例如,美国1980年用水效率为4.5美元,1995年提高到13.1美元,15年提高1.9倍,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率的1.6倍,出现了全国用水总量的负增长。1997年~2004年全国用水效率从13.7元提高到25.06元(约合3.12美元),平约年增长率为11.86%,高于同期全国GDP平均年增长率的9.5%,因而出现了全国用水量的零增长;受水区五省市年平均用水效率分别增长23.3%~28.8%,为同期该区GDP年平均增长率的2倍以上,因出现了用水量的负增长。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用水效率已接近或达到美国1995年的水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标志着我国北方地区开始进入了水资源相对高效率的节水性社会新时期,它将减轻北方地区供水负担,同时,也会减轻环境的压力。
2.
需水预测失准主要是方法问题
为什么《研究报告》对全国以及南水北调受水区的需淡水量持续增长的预测而实际情况却是零增长和全面负增长呢?
(1)“定额法”需水预测
过去国内外需水预测,一般都有采用“定额法”即以产值和用水定额这两项参数预测中长期的社会需水量。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变量很多,经济运行十分复杂,即使用先进的计算模型也难预测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的经济环境和产值;用水定额又是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条件下经济活动中统计出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各行各业用水定额的变幅很大。由于这两类参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用“定额法”预测成果,往往很不理想,偏离实际。例如,①水利部水利规划院1986年编写的《中国水资源利用》一书中,预测2000年全国总需水量为7096亿m3,但2000年全国实际用水量仅为5498亿m3。②1968年美国国家水资源委员会报告中预测2000年、202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分别达到11116亿m3和
18900亿m3(1975年作了修正),但1980年实际总用水量仅为5803亿m3,1985年以后出现了负增长。③著名的美国世界观测研究所所长布朗教授1998年在他的《中国水资源短缺可能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一文中,也是用“定额法”预测2030年中国总需水量将达到10680亿m3,其中农业需水量6650m3。他预言:中国每年要进口超过2亿吨粮食,从而将影响世界粮食安全,对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形势作出了悲观的论断。他受“定额法”预测成果的误导,从而又误导了世界舆论。④《研究报告》虽然也提到“过去需水量的预测普遍偏高,造成对水规划和供水工程在不同程度上的误导”,但因其预测方法没有改变,因此,仍难免得出需水量预测过高的结果。
(2)“人均用水量法”预测需水
笔者从80年代初开始,对我国水资源供需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探索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下的水资源供需规律:①社会对水的需求不是无止境的,并非随产值而递增,而是与人口相关;②在人口受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中,将会出现需水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从高增长到低增长,甚至呈现零增长乃至负增长;③人是消耗水的主体,又是调节水供需矛盾的动力,人的需求是预测的基本依据。据此,提出“人均综合用水量加趋势微调方法”(简称“人均用水量法”)预测需水量。趋势微调是动态预测方法,可根据人均用水量的变化趋势,对预测值加以修正,以保证预测成果更加接近实际。
①1987年笔者用“人均用水量法”为《中国水利发展大纲》预测2000年全国需水总量为5500亿m3,与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发表的实际值十分接近。②1996年1月根据“人均用水量法”的预测,在水利部召开的南水北调论证会上作了“实行需水管理后的华北水市场—对南水北调问题的重新认识”的发言,对拟议中的东、中二条线路总引水量高达300亿m3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如果据此作出决策,必将铸成我国水利史上一次重大的失误。③2002年9月,当南水北调工程行将宣布开工之前,又以“人均用水量法”预测并向水利部等有关部门提出“1949年-2000年我国用水趋势的分析研究—兼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的意见,指出:南水北调中、东线的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市,除河北省外,已连续8年呈现用水的零增长,用水效率正在不断提高,且还具有很大潜力,南水北调工程原来的需水预测是值得商榷的。需水预测是供水工程规划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而仓促上马,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建议调水工程应从长计议,慎重决策。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