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严重紧缺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有关资料分析,京津冀缺水量中若20%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灌溉用水、10%为城市生活用水,按万元产值耗水量估算,则减少该地区工业产值约1600亿元,占该水平年预计工业产值的15%左右;按综合灌溉定额估算减少灌溉面积约87万hm2,占该地区灌溉面积的18%左右;按城市生活需水综合定额估算,将影响375万人的正常生活用水,占该区域城市人口的29%左右。由此看出,在全国大范围内存在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将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水资源紧缺状况及带来的后果之严重程度不容乐观。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及性质分析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洪水集中,年内、年际变化都很大;水资源区域分布与土地资源、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格局极不协调。
北方黄淮海、松辽及内陆河五个流域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而该地区人口则占全国46.5%,耕地面积约占全国65%,该区域GDP约占全国总量的45%以上,是水资源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适应的资源性缺水地区。
西南诸河流域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资源量的20.8%,该地区人口仅占全国1.5%左右,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8%,GDP不足全国总量的1%。该地区可供水量与水资源量的比值为1.15%,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属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3.4%,该地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16.2%,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2%,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已达60%左右。据全国江河水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分析,淮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2%左右,在全国属污染严重流域。在水资源供需平衡中,规划水平年(2000年)中等干旱水平的可供水量中,未严格按水质标准控制时的缺水率为6.6%;若按水质标准严格控制,缺水率将大幅度提高,该流域是资源性和水质性并存的缺水地区。
在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的同时,一些地区虽然水量丰沛却因缺乏调蓄工程而无水可用,一些地区有水量却因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有水却不能用,一些水资源紧缺地区仍存在大水漫灌或用水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等问题。对此仅从水资源量或人均占有量、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应从更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在水行业管理、水政策方面是否存在不利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配置的因素。从宏观上讲,水行业管理、水政策体系应包括水工程的建设投资模式、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水价格的制定在内,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模式,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充当项目法人,从项目申请立项、工程规模论证的前期工作、资金筹措方案拟订等,以及工程上马开工建设均由政府办理。有些工程虽然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实际上仍是由相应的政府来组织实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多为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拨款,少量为国内银行贷款或利用外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是许多急需的工程不能及时上马、不能按设计工期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水利工程特别是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一直延续着社会公益性、服务于社会、不求赢利的老一套管理体制模式,管理范围仅限于水源工程本身,对引水、给水、配水、管网、污水排放等后续环节基本不过问,对用户的用水需求没有足够的研究;管理者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靠财政、工程运行靠拨款,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没有直接利益驱动,工程效益必然无人问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工程,却不能获得应有的效益和回报,相反却要承担维持工程管理单位生存的责任,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