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污染围攻太湖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与“十五”计划水质目标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按照污染物来源,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类。其中,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也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
据秦伯强介绍,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改旱厕为水厕,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但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总体建设相对滞后。同时,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走向沼泽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
秦伯强认为,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单个的、短期的、片面的措施根本无力回天。如果按照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来10~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很难有根本好转。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沿太湖地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太湖生态系统结构迅速恶化的势头。
太湖污染治理需要“先诊断”
秦伯强认为,目前太湖治理仍然有两个基本问题“不清”:太湖污染源情况不清,太湖目前状况的成因不清。
秦伯强说,现在太湖控源截污主要以防控工业污染为主,主要依据的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调查所得出的数据。但是近年来,在太湖总氮和总磷的来源中,工业污染比例显著下降,而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比例显著增加。因此,就目前而言,以工业污染控制排放为主要对象的治理措施,对于太湖目前最突出的富营养化问题,已很难起到预期效果。秦伯强忧心地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有关太湖污染来源和组成比例的权威估算,这与太湖地区复杂的河网及其水力联系有关。目前对太湖污染源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连接太湖的172条河流进行监测,这种方法只能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对各类污染源的具体组成没有办法厘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除了污染源的控制,四周河道建闸和湖岸浆砌使得太湖水文发生了很大改变,极大降低了湖泊换水周期和湖泊自净能力。位于东太湖的渔业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渔业用草收割等问题,既影响湖泊的水质,又影响湖泊的生态系统结构,但由于目前缺乏这些方面的资料,还不能对太湖目前状况的成因作出细致分析。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加大太湖治理科研力度,希望通过生物、物理、水利、化学、生态等方法彻底遏制太湖生态系统恶化趋势。但一些太湖治理方面的专家认为,目前采取的措施,孤立来看,似乎都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放到太湖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有些措施则值得商榷。秦伯强认为,恢复水生植物是目前生物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当前的治理过程中,存在把水生植物恢复等同于生态修复的认识误区;在实际措施中,把工作重点放在水生植物种植本身上,忽视其外部生长条件(营养盐浓度、风浪、光照、沉积物类型等)的改善,有一定盲目性。秦伯强认为,生态修复和生物净化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过分夸大。近年来,“引江济太”(将长江水引进太湖)工程成为太湖治理的重要措施。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