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水论水”治不好太湖。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被太湖滋养了千百年的江苏无锡,眼下正遭遇一场严重的用水危机。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一场应对水危机的战役仍在进行中。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
住在太湖附近的居民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蓝藻水华就像“牛皮癣”,越治越多,一到夏天就暴发,很多鱼虾、螺蛳等水生物因缺氧死亡,湖水散发阵阵恶臭。
事实上,今年4月下旬以来,太湖梅梁湾100多平方公里水域暴发大规模蓝藻水华,沉水植物大量消亡,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本刊记者采访时看到,太湖梅梁湾水域大部分水面被厚厚的蓝藻覆盖,水体浑浊。
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太湖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的面积大幅南扩和东扩,目前已基本覆盖整个太湖。以前太湖蓝藻暴发的时间是每年的5月至11月,但去年12月,部分水域仍漂浮着大量的藻体颗粒。今年蓝藻暴发更是比往年提前了近3个月。蓝藻暴发的严重性也在增加,据太湖沿岸的村民描述,去年太湖首次出现超厚蓝藻水华,沿岸带几百米水面上的蓝藻厚度达10厘米左右,湖面上如同盖了个厚厚的绿色泡沫棉被。由于污染不断加重,太湖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积大幅度萎缩。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近3年来,随着蓝藻大面积入侵,在贡湖湾、西山岛南至七都的东英嘴一带、西山与东山之间,清水型水草大量减少,水体透明度显著下降。
监测结果还显示,太湖的营养盐浓度持续增高,富营养化加重趋势明显。每年5~10月份太湖湖心区8号监测点的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水体总磷的浓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平均值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由于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二类、三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浙江嘉兴市的情况较为严重,其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四类水体。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