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晓军)前日,针对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引发无锡市饮用水质恶化,无锡市政府认定“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说法,北京绿家园志愿者、地球村、自然之友等国内15家民间环保组织称,蓝藻暴发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
“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无锡市政府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对此,北京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地球村等15家民间环保组织前天撰文《无锡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称,这种表述非常不妥,不利于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
上述组织认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上世纪80年代,太湖流域还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倾泻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迹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祸”!
“鼓励起诉排污大户”
文章指出,现在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水依然不断流入太湖。
这些环保组织指出,仅靠自上而下的“零点行动”不能根治太湖污染。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受到水污染影响的公民参加到污染防治中,鼓励公民参与高风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公民举报污染企业,鼓励对排污大户开展公益诉讼。
6月2日下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报告说,当天上午八时至十时,对无锡市中桥、贡湖、充山等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出厂水水质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这样的消息,让无锡市民奔走相告。
小小的蓝藻搅得无锡这个近200万人口的城市不得安宁。太湖以她特有的方式,让紧邻她的无锡遭遇了尴尬。由于积极应对,这场危机的化解“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无锡化解72小时的“水危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给更多的城市应对公共危机提供了经验借鉴。
72小时,无锡如何化解“水危机”
在第一时间让公众知情
蓝藻这个太湖中的“常客”,自5月29日以来,突然“袭击”了无锡市的千家万户。因蓝藻腐烂引发的腥臭味,通过自来水管道进入了无锡市民的家中。在气温高达30℃的夏日,一座缺水的城市令人难以想象。从5月29日下午到6月1日清晨,近72个小时中,无锡市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公共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无锡市民除了在自家的水龙头上感知到危机的临近,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从政府那里获知水质的变化。这场危机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恐慌,与政府在第一时间披露信息有很大关系。
江南大学教师刘敏说,5月30日一早,她就从当地媒体上知道了城市饮用水出现了问题。她认为,政府这么及时地公布真实情况,一方面给老百姓的自身应对赢得了时间,同时也遏制了谣言的蔓延,使百姓能和政府同心协力去应对这场危机。
记者了解到,政府首先从居民那里获得了水质变化的情况,随即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研究,判断是太湖蓝藻暴发破坏了水质。在5月29日当天,无锡市有关部门针对水质变化的情况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尽快向公众发布水质变化的情况。第二天,《无锡日报》在头版刊发了《太湖自来水水源地受蓝藻影响》的消息,同时公布了政府的应急措施。
专家认为,无锡这场“水危机”,未出现谣言漫天飞的现象,主要得益于政府没有“截流”信息。其信息传递的流程是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到居民,使整个社会上下认同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社会的猜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众的恐慌。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