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6月2日电: “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好听得很,也流行得很,但太湖畔的名城无锡,最近陷入了一场生态危机之中,危机就来自这太湖之水。由于太湖水质污染严重,加上连续多日的高温暴晒,导致原始生物蓝藻大量繁殖之后再大量死亡,使太湖水变绿变臭。无锡市的自来水取自太湖,于是这自来水也成了黄绿臭水。幸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已经演变成喝桶装或瓶装纯净水,于是全城排队争购纯净水……
这便是以往的经过,好多媒体都报道过。但其中有几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首先,“蓝藻灾害”发生后,是不是就必然产生“自来水变臭”的结果?其次,自来水出现了危机,那纯净水就没有危机吗?最后,水资源污染这类的情况,是不是随着GDP的增长,就必定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那么有什么良策可以避免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太湖水”到居民水管中流出来的自来水,中间还有好长的一个过程,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时间上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概念。湖水臭了,有关人士其实完全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让这水不从老百姓的水管子里流出来,哪怕是用“停水”这种最笨的办法。后来仔细看报道,发现这样的一个细节,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事——在新闻发言人的讲话中,出现了“除臭味明显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说法。哦,原来如此,原来还有一个“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说法。但是,按照李瑞环同志的“老太太哲学”——老太太拧开煤气灶,点不着火,这就叫有问题、有毛病,不管这里边有什么客观原因。无锡的老百姓拧开自来水龙头,就如同老太太拧开煤气灶一样,人家不管这里边的“国家标准”。
第二个问题,似乎最受人关注的是无锡的纯净水市场异常火爆,家家狂买纯净水——不光是饮用了,烧饭甚至洗衣洗澡,都用纯净水——如果真是那样,另一场危机就真的要来了。试问:这么多的纯净水从哪里来?该不会是“南水北调”调来的吧?也不大可能是从深井里打出来或是从海水淡化来的吧?最可能的答案还是从江河湖泊里弄来的,而且估计不会离无锡太远。之所以它“纯净”,无非是多加了几道过滤和清洁的工序而已,那么,这就从反面证明了:不是没有办法让人们喝到不臭的水。
第三个问题比较微妙。一般来说,增长GDP和环保,这两件事,正如同小学生们经常做的那种算术题:一个水管往池子里放水,X小时放满,另一个水管往外漏水,Y小时漏光,问同时开着两个管子,何时能把池子放满?这生产活动就像是前一个放水管,环保的投入就像是后一个漏水管,GDP或财政收入就像是水池子。有的人可能就会像某些小学生家长似的发话了:一个管放一管漏,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很不幸,这环保的“漏水管”看来还是非漏不可,你不让它漏还真不行,那水池子弄不好就成太湖了。要想存水快、存水多,想办法关闭别的“漏水管”,环保这根管子不能关。
依笔者看来,像江河湖泊里的水、海洋里的鱼、南极的冰,还有大气层里的臭氧等等,这些看似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资源,恰恰是最为脆弱、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东西。之所以最难得到保护,主要是因为它的产权最难以划定——你说它是谁的?它是全体地球人的,这样一来,全体地球人好像谁都有权利糟践它、祸害它,可是谁也没有责任保护它、维持它。谁也没有必要去当那个“把家虎”,否则旁人就会问:这是你们家的吗?
既然如此,公共资源——不单是太湖水——只有两个办法可以使其避免被彻底毁灭的厄运:一是通过强力的政府行为,来杜绝对公有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消耗;二是通过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来实现对公共物品的自主治理。这两者,恰如现代社会的两个轮子,最好是都能运转,独轮车也凑合,至少聊胜于无。而两个都没有,则万万不可。
小小的蓝藻,是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渺小到只能用显微镜看到。但是它给我们的公共资源保护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题。(韩晓波)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