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

时间:2007-06-12 来源: 作者:

    如果说是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那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蓝藻是怎么来的?守着太湖没水喝,面对危机中的无锡百姓,当地政府应真正负起责任。

  太湖这样的鱼米之乡居然闹水荒!太湖美,美在太湖的水,如今居然到了老百姓打开水龙头闻到的是刺鼻的恶臭,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无锡方面认为是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的。

  毛小平市长在给市民的回信中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十年来,太湖地区千百年来房前屋后生长的竹子,突然销声匿迹,河道中的水体隔三差五,变黑、变红、变黄,苯、砷、汞、镉一应俱全,河中经常看到漂浮的死鱼死虾。每年各乡镇死秧数百亩至数千亩,空气阵阵异臭,不时扑鼻而来、有时呛得人流泪咳嗽、果树受到污染、结的是畸形怪果大量减产。河水、井水被污染,造成今天该地区是癌症高发区。这恐怕不是天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里。一位在太湖边长大的媒体从业人员春节回家,发现小时候清澈见底的太湖被浓浓的水藻铺得连喘气的余地都没有,阵阵恶臭更是从湖里传到家里。这恐怕也不是天灾。

  太湖地区因水而得利、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19964月,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国务院环委会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上非常动情地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首赞歌已经变了味,现在已经很难唱了。再唱这首歌就不是在歌颂,而是使人感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时隔8年后的200412月,太湖高级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很多政府官员、院士、专家,不约而同地用触目惊心来评价当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太湖治理工作,并直接参与主持了太湖综合治理规划。他对当地水的达标排放说过这样的话:那些所谓已经达标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曾指出: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直言。

  如果说是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那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蓝藻是怎么来的?无锡今天发生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恶臭的事件,和2005年年底松花江的污染不一样,不是一次偶然的泄漏,应该已是由来已久。如今,面对渴望政府在危机面前尽快拿出治理措施的无锡百姓,听到的却是父母官用天灾来作答,不能不让笔者斗胆向市长提出上述疑问。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太湖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