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解国际压力且符合国情的双赢选择。当然,我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仍存在很大难度,需要跨越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
继2005年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峰会)
之后,2007年6月6日,德国海滨城市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峰会再一次把全球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在胡锦涛主席赴德国出席八国集团和五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前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别于6月4日和6月3日对外发布。短短两天之内,我国在气候变化和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方案密集出台,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进一步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决心和勇气。
世界话题
气候变化已成为2007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在2007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6月,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八国集团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都将专题讨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虽然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认识不断加深,但各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负面经济影响仍然有很多担心。2007年5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影响评估的第四次报告传递了导向性非常强烈的信息: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是可能的,而且越早采取行动成本越低;全球未来排放的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减排潜力也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为了促进各国形成政治意愿,起到表率作用,2007年3月8—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在会上一致同意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如果其他发达国家能够参与类似的承诺,欧盟将考虑减排30%。今年的八国集团峰会已达成一种政治共识,要正视气候变化,西方八国首脑甚至承诺认真考虑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下降50%的建议,并希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都为此而努力。
中国态度
中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或限排义务,但是发展中国家日益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09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目前国际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很多。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外部压力,中国的发展空间将受到钳制。
胡锦涛主席在G8+5对话会上指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将有所增长,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适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愿意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低碳”挑战
当然,积极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除了作为一种国际责任之外,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松花江污染事件刚刚过去,太湖蓝藻事件还未平息,深圳赤潮又来侵袭。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环境问题,给我国“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敲响了警钟。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目前庞大的发展需求和较低的技术水平,预示着中国具有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应该是中国化解国际压力且符合国情的双赢选择。
然而,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单一的能源政策目标要复杂得多。由英国引导的低碳经济实践虽然取得重要成果,但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走向低碳经济尚有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
IPCC报告认为,对于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当前已有许多低碳技术选择,在未来许多新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碳捕获与埋存、热电联产、氢能,均有较大的减排潜力。许多技术确实是负成本,例如节能灯、建筑节能等,但有的技术如氢能、碳捕获与埋存(CCS),目前尚在初期开发阶段,尚没有实际利用,是否可行也不确定。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然而实际进展与预期相去甚远,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也十分有限。从国内实施多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实际情况看,政策设计和实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政府下定决心要实现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但难度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要在后京都国际制度框架中统筹考虑。
国际机遇
IPCC报告指出,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到2030年超过20万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需要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用于电力投资,约为1.84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计划,如果只使用当前技术,对于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为了避免能源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技术和资金需求,也意味着巨大的国际合作机遇。
作为一个经济上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给中国带来众多的国际合作机遇。中国是目前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每年提供的减排信用(CER)占40%以上。清洁发展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提高工业能效项目的实施。此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
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低碳技术向中国的转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选)
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根据该法的原则和精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修订。
★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定国家和地方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形成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优质化和清洁化的进出口结构。
★进一步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国家电网和石油销售企业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
强化能源供应行业
★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对地面抽采项目实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政策,对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及其他综合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煤矿瓦斯发电项目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鼓励政策,工业、民用瓦斯销售价格不低于等热值天然气价格,鼓励在煤矿瓦斯利用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等。
★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和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
★油气开采应用采油系统优化配置、稠油热采配套节能、注水系统优化运行、二氧化碳回注、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和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等技术,优化乙烯生产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加快以天然气替代原料油的改造,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逐步淘汰烧碱生产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等措施。
★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