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 | 水务大会 | 中国水协 | 新闻 | 专题 | 企业之窗 | 求职招聘 | 会展 | 招标信息 | 行业分析
·学术 | 学术论坛 | 行业手册 | 专家 | 书籍 | 行业图纸 | 论文下载 | 软件 | 通知公告 | 工程范例
·交流 | 资料搜索 | 业内辩论 | 点评 | 留言 | 在线投稿 | 网站服务 | 会员 | 友情链接 | 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都市世界 能源世界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事件专题 >> 透视全球气候变暖 >> 动态趋势 >> 
 
极端气候事件缘何多发
时间:2007-08-1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隽
 
 

高温干旱、雷雨频袭、台风罕见减少 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8月1日,北京连续第三天遭遇雷雨夜。

    当晚,今夏以来的最大降雨袭击北京,多个城区出现暴雨,北京气象台先后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持续异常。

    暴雨不只光临北京,今夏我国很多地区被暴雨所伤。四川部分地区暴雨引发洪灾,重庆云阳暴雨引发公路塌方,辽宁局部发生特大暴雨,江苏5天6次发布暴雨预警、主要河湖水位超过警戒线,安徽淮北地区涝情严重……郑国光认为,今年南方暴雨洪涝较严重,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发生局地强降雨致重大人员伤亡事件,流域防洪和城市防涝面临新的复杂局面。

    今年异常的气候创下几宗历史之“最”:今年1月—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川渝地区继去年出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今年又发生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暴雨洪涝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偏重。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面临严重水荒。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继去年出现登陆台风多、强度强、移动路径异常,今年到目前为止又罕见地出现台风生成少和登陆少,而江南华南高温干旱短期内难以缓解。

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

“破纪录”事件非我国独有

    暴雨、暴风雪、热浪、寒流,今年前7个月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频频出现,天气气候的异常并非只在我国上演。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将其归因于气候的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他说,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我国的气候异常是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强降水、冰雹、雷电、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曾经的历史极限会被越来越轻松地超越。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出现的“破纪录”事件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董文杰进一步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相应的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干旱事件频次会增加、范围会增大。而极端强降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产生的,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有冷空气侵袭时能量释放加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以某地降雨为例,气候变暖不会改变这一地区总的降雨量,但会使小雨的天数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暴雨和干旱这样的极端天气日数增加。

    今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和初春青藏高原积雪偏多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结束。这种现象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出现异常,导致从我国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风偏弱,初春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基本造成同样的结果。这些原因使得本应该到达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降雨带停留在了四川东部到淮河流域一线,造成这些地区持续的强降雨。植树造林、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

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共同应对

    董文杰说,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对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适应气候变化。这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其对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他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全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积极选择。

    日前,郑国光提出,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积极防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有效的防灾减灾需要的是“综合性”措施,除了加强灾害科学预报、影响分析、预警监测外,快速抢险、灾后治理救助等也至关重要。为确保灾区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医疗”,必须要加强民政、卫生、水务、电力、交通、建设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应急协调联动。专家提醒,科学应对、积极防御,不断提高我国在预测、指挥、协调、安置方面的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经受住气候变化的考验。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业内交流
更多关于 极端气候事件缘何多发 的资料
 

热点专题

2018水世界企业高级会员

第十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大
最新更新论文
最新图纸更新

絮凝沉淀池图纸

臭氧消毒制备间及接触氧
·絮凝沉淀池图纸
·臭氧消毒制备间及接触
·气浮机图纸
·造纸废水全套图纸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09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62082号-1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947号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814
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导航 -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