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污泥干化技术 >> 

给水厂污泥的干化场处理

时间:2006-12-21 来源: 作者:

2 干化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干化场的设计,应当综合考虑污泥类型、进泥的固体浓度、污泥的施用厚度、蒸发速率,采用的出泥方式及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等因素,以确定对当地而言最优的设计负荷和操作方式。由于上述因素均受地域与原水水质的影响而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干化床的设计必须考虑地域的独特性。目前,干化床的设计主要以经验数据为基础,并参考同类水厂已有的运行经验或现场试验所得数据。研究人员在建立干化场设计管理的数学模式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讨,试图对干化床处理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相关因素作出恰当的描述。总的来说,现有的成果和进展是有限的。
  Haseltine[7]曾经建立了最初的计算干化床污泥脱水时间的经验公式。在收集整理不同处理厂的运行数据基础上,得出了沙床净负荷与进泥含固率的关系:

Z=0.057S0-0.082

式中Z——沙床的净负荷,kg干泥/(m2.d);
  S0——干化床进泥的含固率,%。
  Haseltine的计算公式曾被用来确定污泥干化床的面积。它为我们建立适合国内特定地区条件的经验公式提供了参考。
  Rolan[9]为干化床的设计建立了较新的计算模式。这一由一系列公式组成的模式,可用于确定干化床的设计标准以及最佳操作方式。
  对于给定的施泥过程而言,初始的污泥负荷与施泥厚度及污泥初始含固率的关系为:

IA=Di×Rs×DS(i)

式中IA——单位面积上的污泥干固体量,kg/m2;
  Rs——污泥密度,kg/m3;
  Di——初始施泥厚度,m;
  DS(i)——初始含固率,%。
记最后清运时泥饼的厚度为Df(m),有:

Df=[Di×DS(i)]/DS(f)=IA/[Rs×DS(f)]

式中DS(f)——泥饼最终含固率,%。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共8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