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氧化沟工艺 >> 

浅析氧化沟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时间:2007-01-16 来源: 作者: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试验装置采用1000m1量筒作为曝气反应器,曝气装置为双速(高速和低速)气泵,反应周期为曝气3小时,沉淀1小时后将上清液湾出,充水后进入下一个周期,并同时对SV30出水水质、镜检等进行观察。
   试验在进水水质、运行模式、运行周期等外界条件上尽量模仿实际生产,以便在生产中应用,由于条件所限,试验时将实际生产的连续进水排水改为周期性进水与排水,曝气方式由转刷表面曝气改为曝气头深度曝气,试验期间不排泥。
   上清液由1000ml烧杯贮存,用采样瓶从分配井取进水按周期给曝气反应器充水,曝气装置为双速(高速和低速)气泵。曝气结束后,应先将曝气头取出,以防影响沉淀后浑水,曝气周期与实际生产一致,为反应弛,沉淀1h后将上清液海出,充水后进入下一个周期,并同时对SV30出水水质、镜检等进行观察。
   试验过程为向盛有水样的曝气反应器内分别技加不同量的絮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酷胶)Ca(OH)2,考虑到Ca(OH)2对各种微生物的影响,应先加絮凝剂,后加石灰。并同时做空白照。
(2)
 试验结果
  表2列出了加不同量絮凝剂和Ca(OH)2后相应每个水样的活性污泥指标的变化及处理水质情况。

2

: I上述数据为观察数周期后的稳定值;
II
所计算SVI值忽略新增污泥; 

III
原水样SV"98%SW值为213

(3)、讨论与结果
a
、从上表1号空白样和原水样相比,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污泥膨胀程度不仅没有继续恶化,而且污泥指数(SVI)值还略有些降低,这可能与试验采用了类似SBR工艺(间歇进水、间歇排水)有关,该样品通过镜检观察,丝状菌与其它微生物总体变化不大,菌胶团仍然较少且小而分散。
b
4号、5号样未加Ca(OH)2,只用絮凝剂来控制污泥膨胀,但絮凝剂用量相对较少,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到,在进行曝气反应的第一个周期,污泥沉降比(SV30)降低较多,从而污泥指数(SVI)值也大幅度降低,但经2-4个周期(时间长短与絮凝剂用量有关)后,污泥沉降比(SV)又逐渐上升而恢复到接近原水样状态,SW值也相应升高,并且数周期稳定后的4号和5号水样的SV30到与SVI值基本相当,与絮凝剂用量大小基本无关,这是由于随着曝气与搅拌及微生物等作用,加入水样中的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链断裂而逐渐失去作用,包括丝状菌在内的微生物又恢复到接近初始状态,这可通过镜检观察到,因此SVI值仍相对较高,这说明只加一定量的絮凝剂,只能起到暂缓污泥膨胀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

上一页 页码:[<< 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浅析氧化沟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