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水循环建成产业体系
吴季松院长说,一个完整的水循环产业链包括,水源地→自来水公司制水→供水→使用→排水→治污→中水回用→水源地。“这是一个自然的循环往复的使用过程。”
“目前非常尴尬的一个现象是,经过处理的污水没有地方要,要用中水的地方没有管道。”吴季松指出,据统计,北京市每年耗掉的淡水为7亿吨,如果中水回用能达到3亿吨,北京市基本上就不缺水。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水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断裂程度非常严重,既缺水又不能回用中水是目前中国缺水面临的最大问题。
水循环产业链条该如何建呢?吴季松说,首先还是从水源地的保护入手。水源地向自来水公司供水时,可以适当收费用,这样一来才有经费来着手水源地的保护。其次,自来水公司也要提高效益,一方面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水价,使自来水公司有能力更新管道设备,防疏堵漏。另一方面自来水公司要提高质量,向群众提供更好的水。第三是用户方面,关键是提高节水意识,提高水价,促使广大用户更换节水器具,可以采取国家提高水价来补节水器具的推广。最后污水处理厂也要将处理过的中水输送出去,让需要中水的企业和个人有条件使用,使污水处理厂也能得到收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吴季松认为,对于中水价格,政府有关部门可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已建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其所交纳的排水费根据对应的设施处理能力予以返回中水设施管理部门,贴补日常运行管理;同时也可借鉴国外的收费浮动政策,适当调高自来水水价,但也不宜人为过分抬高自来水价,一般将中水水价控制在自来水水价75%—80%左右较适宜,最终达到提高全民的普遍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