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料 >>

加快村镇治污,保护水源,促进新农村循环用水

时间:2008-06-16 来源:北京市水务局农水水保处 作者:杨进怀 刘春明 朱铭捷

资料来源:北京市水务局农水水保处

摘  要:本文从北京农村污水排放现状普查、治理方式探索以及北京市今后一个时期污水治理的思路探讨等方面,介绍了北京市通过农村治污,保护水源,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有益尝试。

Abstract:

关 键 字:农村; 污水治理; 水源保护

 

2.3 在平原区推进新农村循环水务建设

    根据村镇不同特点,采取分散处理、集中处理和接入城镇市政管网等模式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中水就地用于农业、绿化灌溉和水环境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利用。

    以房山区牛家场村为例,该村共104户,397人。该村原来没有排水管网,污水任意排放,严重乡村水环境。20063月,结合新农村建设,牛家场村对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实施过程中注意做到污水治理与农村改厕相结合,农户院内建地下集水池,收集生活用水,经沉淀后冲洗厕所,然后经污水管线进入村内小型污水处理厂,利用MBR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浇灌绿地、花卉。工程实施后,在牛家场村建立了污水收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节水灌溉4大系统,体现了“一水多用、循环利用”的用水宗旨。

2.4 实施新农村试点村污水治理工程,开展农村治污研究

       2006年,北京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共涉及13个区县,78个行政村,3.45万户,12.6万人。2006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污水处理工程主要采用分散处理、集中处理和接入市政管网三种模式。污水处理采用工艺主要包括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厌氧生物滤池、湿地、MBRE-CASSA/O+土地处理等7种工艺及组合。

       2007年、2008年北京市水务局组织专家和科研单位对2006年新农村治污情况进行了后评估。对适宜农村的污水治理模式、污水量计算、处理工艺选择、处理规模的确定、污水设施运行管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为北京今后农村污水治理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北京农村污水治理成效

    截至2007年年底,通过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06年新农村试点村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共建设了437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涉及135个村,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59万吨/天。此外,北京郊区卫星城以下已经建成32座乡镇集中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11.44万吨/天。

    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按照村镇两级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运行规模进行估算,全年可以减少COD排放1260吨,总氮90吨,总磷18吨,这些污染物的减排能够有效保护地表水体,减轻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

    通过农村治污,实现了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推动了新农村“由表及里”的变化。推动“三农”发展,为民俗旅游提供了支撑。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工作的要求以及“饮水安全、用水计量、节水高效、雨洪管理、中水回用”的新农村水务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污水处理工程中有30个村同步实施了再生水回用工程。7座运行的乡镇污水处理厂采用MBRA2O等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较好,可用于灌溉、绿化、道路压尘、河道生态补水等,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十一五”时期新农村治污目标及工作思考

4.1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治污目标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治理目标:重点要对农村垃圾、污水、厕所和道路进行四位一体的综合整治,要初步实现垃圾清理有序化、污水无害化、厕所卫生化。到2010年农村的污水处理率要达到50%,其中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0%

4.2 下一步农村治污工作思考

1、分级分类,调整布局。北京农村治污工作要突出重点。以水源地、民俗旅游地区以及人口密集的村镇发展中心区为重点,加大水源地的治污力度,保证水源安全,为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优美环境。 结合节能减排工作,做好人口密集的村镇发展中心区治污,实现考核达标。

    在工程实施上,在科学论证、统一批复工程方案的基础上,先期可结合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管网工程,根据污水收集的数量及水质对处理工艺及规模进行评估、论证,方案无误后组织实施处理站工程。

2、因地制宜,选择工艺。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山区平原、村大村小、人多人少、旅游地和非旅游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水量多少及污水性质因地制宜的科学选择工艺。对一部分村庄而言,改厕就是适宜的污水处理形式。

    应进一步对我市农村地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条件、处理规模的确定、处理工艺的选择等内容进行研究。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是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及出水用途、去向确定处理工艺;根据农村地区生活用水定额及用水习惯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及规模。

3、市区两级,分级负责。要进一步对市、区两级支持的内容进行研究,市级以支持工程设施建设为主,设施运行由区县、乡村负责,区县及乡村要切实加大投入。对于无法落实运行费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可主要以改厕为主。

4、研究运行管护机制。市发改、财政、农委、水务、环保等部门要共同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机制进行研究,落实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鼓励区县、乡镇探索长效运行机制,创造经验,关键是建立适合当地的治污模式,确保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发挥工程作用。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