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环境科学学报
摘 要:以小球藻为对象,研究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下小球藻胞外有机物分子量的分布、Zeta电位和胞外有机物浓度变化,并观察细胞结构,探讨预氧化强化混凝的机理。研究发现,当高锰酸钾浓度≤2 mg·L-1时,氧化前后藻液中的有机物组成基本不变,胞外分泌物(EOM)部分被氧化;在预氧化初期,EOM在高锰酸钾诱导下释放,胞外有机物浓度升高;藻的表面电位先下降后上升,藻活性由于高锰酸钾氧化受到抑制,但藻细胞结构保持完整,氧化后生成的MnO2附着在藻细胞表面,增加了藻细胞的比重,有利于后续的混凝沉降除藻。高锰酸钾浓度≥3 mg·L-1时,细胞壁被破坏,藻液中出现大分子的有机物,胞外有机物浓度上升,Zeta电位下降,这些都不利于后续的混凝除藻。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 mg·L-1,预氧化1 h后,PAC投加量为40 mg·L-1时,除藻效率达到92%,去除效果远好于直接混凝除藻。
Abstract:
关 键 字: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
蓝藻、绿藻是水华中常见的优势藻种(王淑芳,2005),我国湖泊水华的主要优势藻是蓝藻中的铜绿微囊藻,在一些以再生水为补水的小型景观水体中,则是绿藻占优势,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池中的优势藻为小球藻(周律等,2007)。
当前应对突发的水华事件最主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混凝除藻,但藻细胞自身性质会干扰混凝效果,如EOM 所表现出的阴离子特性(陈灏等,2004),在混凝时易与阳离子型混凝剂形成络合物,或形成水合离子(Takaara et al。 , 2005),干扰混凝除藻;藻类密度低,混凝后沉淀效果差;此外,藻类新陈代谢分泌的物质附着在胶体表面,增加了胶体的稳定性;且藻细胞活性导致不易形成良好的絮体,影响混凝的效果,这些都不利于藻的混凝去除(Pieterse et al。 , 1997; Henderson, 2008)。 目前,化学预氧化混凝是含藻水处理中常用的工艺(Bernhardt et al。 , 1991; Bernhardt et al。 , 1994)。
………………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