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是沿湖众多城镇乃至上海的重要水源地,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相继实施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和863“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等一系列重大治理项目,在遏制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改善局部水域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太湖流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工业和城镇污水难以完全得到控制,加之面广量大的农村面源污染,导致太湖水质持续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直接威胁区域供水和生态安全,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纳入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中,太湖水污染治理仍将成为“十一五”水专项实施的重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基于长期对太湖水环境问题研究的科学积累以及承担“十五”太湖水污染治理863项目的实践经验,就目前太湖水污染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十一五”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提出了建议。
一、太湖水污染问题及形成原因
1、虽经多年治理,太湖流域污染源并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目前全流域工业污水处理率虽已达到70%,但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0%,且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面广量大的农村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治理。
2、太湖流域湖荡密布,河网纵横交错,由于河网水流平缓,水流流向不定,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长期滞留于湖荡、河道中,难以稀释和降解,并在汛期进入太湖,成为太湖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3、太湖湖湾及其湖滨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直接承纳大量污染物,是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西北部竺山、梅梁湖湾及其湖滨带蓝藻频发,生态退化严重,失去了拦截入湖污染物质的作用;东部湖湾过度养殖,水生植被严重退化,呈现明显的沼泽化趋势。
4、太湖周边多数取水口水质达不到国家水源地水质标准,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取水口,水质极度恶化,氨氮最高超出国家标准6倍多,频频暴发的蓝藻水华及产生的藻毒素,严重影响供水安全,威胁人民健康。
5、太湖流域开发强度过大,空间开发无序、水体功能混乱,长期缺乏全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和长效管理机制,成为太湖水污染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症结所在。
二、建议
1、开展以污水深度处理为重点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有效控制源头污染排放。加强工业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氮磷去除新技术研究;研究农业生态沟(渠)、农村生活污水与固体废弃物处理实用技术;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物降解与资源化技术等,通过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的。
2、开展河网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提高河网自净能力,大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针对太湖流域河湖密布的特点,建立河网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区,开展污染物排放控制、河网污染负荷削减和湖滨带与湖湾生态恢复成套技术与工程示范系统集成研究,体现“防、控、治一体化”的指导思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河网区,在河道、湖荡开展生态清淤、生态护岸和滨岸湿地建设等技术和工程示范研究,提高河网的自净能力;同时,在入湖河口开展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研究,强化净化入湖污染物,最终达到削减入湖污染负荷的目的。
3、开展湖湾及其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逐步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系统。针对不同湖湾及滨湖带生态特点和水环境状况,在西北部藻型湖湾,重点开展“鱼-贝-溞”集成的生物控藻以及适生挺水和沉水植被镶嵌恢复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在东部草型湖湾重点开展生态渔业、沼泽化控制及湖泊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逐步恢复湖湾及滨湖带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4、进一步开展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研究,确保供水安全。在“十五”“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863项目研究与工程示范的基础上,深化水源地基础生境构建、水生植被恢复、营养盐以及有毒有机污染物降解去除、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及综合集成研究,探索示范工程长效运行机制,逐步恢复健康水生态系统,确保供水安全。
5、开展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与环境功能分区管制实验示范研究,形成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和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划定流域环境功能区,明确各区水环境保护功能要求和水污染综合整治方向,通过建立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与环境功能分区管制实验示范区,探讨环境功能分区管制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为根治太湖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