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城市建设对雨水自然循环有哪些影响?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管理?
Kristina N. Katich:城镇建设的形式和速度对雨水自然循环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城镇规划通常没有包含足够多的雨水管理规范。许多城市开发较快,有向外扩张而不是增加密度的趋势。城市开发增加了不透水路面,减少了储存区,从而增加了城市地区的径流。
为服务原有地区设计的排水系统无法承受从新铺装地区聚集的多余雨水。上游地区新增的雨水充满了下游现有的管道,导致雨水无处可去。
随着城市的扩张,原来农村或城市周边的河流变成了市内河流。这样,由于淤积、城市废物管理较差导致的垃圾,以及新建筑、高架、桥梁的占用,这些河流的排水量和蓄水能力会降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改变了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改变了河流系统、河漫滩、湖泊的自然流动。
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概念在中国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海绵城市试点将展示投资基于生态设计的雨水管理应该应用于中国所有的城市。西方知名的“绿色设施”、“低影响开发(LID)”,基本原则是减少人工系统,如排水管道、泵站的开发和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低影响开发旨在通过储存,渗透,蒸发,保留,减少地表径流,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增加地下水补给。通过去中心化、小范围源头控制机制和相关技术,减少由暴雨导致的径流。目的是尽可能多的维护开发前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循环。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在城市雨水管理领域,世界上有哪些城市做的比较好,有哪些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
Kristina N. Katich:我最近刚从荷兰回来,荷兰的水管理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荷兰通过堤坝、堤岸的使用,开垦大片土地,以及传统荷兰风车的使用,在管理他们的国家与海洋的关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是,这个国家本质上是默兹河、莱茵河、斯海尔德河冲积的大三角洲。另外,超过80%的人口住在城市里,有很高的年均降水,城市雨水管理、控制河面高度以防止洪水泛滥极其重要。
雨水管理最有创意的是鹿特丹。位于莱茵河与默兹河的三角洲地带,鹿特丹采取了积极的总体规划管理,不仅使他们免于洪水灾害,而且免于受到潜在的气候变化的影响。通常,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降雨的频率,而且会影响降雨的密度。气候变化对本地的影响已经被感知,但是很少有城市有应对潜在影响的意愿和资源。从2013年开始,鹿特丹有了自己的气候适应策略:找出当地脆弱点,创建用于未来弹性规划和投资的框架。
意识到传统的抗洪措施不足以应对未来的风险,鹿特丹开始尝试其他办法,收集并疏导雨水以防地区泛洪。鹿特丹的干预从小规模——例如支持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的开发——到大规模,例如重新设计现有的堤坝,用作多种用途。
鹿特丹减少洪水风险的创新项目,例如Benthemplein水上广场,已经赢得众多国际城市规划师的认可。集成了公共娱乐空间、温室、蓄水,Benthemplein水上广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水广场。有不同座位、活动场所的多层次空间,广场在降雨量大的时候,成为了水库。宽阔的排水沟收集雨水,并导向公园的深层盆地。盆地会24小时吸收雨水;超大降雨的时候,吸收的雨水会被抽到附近的水道,从而减轻鹿特丹污水处理系统的负担。公园包含大量的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可用于运动和社交活动,给周边带来了生机,很受本地学生和居民的欢迎。
总的来说,我认为鹿特丹可以作为中国城市雨水管理学习的一个极佳范例,不仅是因为鹿特丹应对风险的整体气候适应性规划,而且是因为它集成了像绿色屋顶这样小规模尝试。城市重新吸收的每一滴雨水对当地以及下游的防洪都有影响。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