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istina N. Katich:城市雨水管理的明天
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全国各地普遍降雨量比较大。不论对老城区还是新城市来说,这些雨水都是个挑战。许多城市因降雨出现内涝,开启了“看海模式”。这背后,有许多悲惨而无奈的故事。城市雨水管理逐步成为了一个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也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区域开发部城市发展专家Kristina N. Katich,希望能找到大家关注的问题的答案。
Kristina N. Katich的专业研究领域是气候适应性城市。去年在珠海举办的 “第十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上,她曾做了题为《推进中国城市雨水管理》的发言。今天,她将以国际视角,通过成功的案例,从政策、技术、前景等方面分析探讨雨水管理的未来。
(左一:Kristina N. Katich)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您从何时开始城市雨水管理研究的?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让您印象深刻的事?可否和我们分享您的故事?
Kristina N. Katich: 有趣的是,我工作在城市雨水管理领域是因为我对整体规划与社会公平感兴趣。起初,我学习建筑,因为我感觉建筑有其内在的社会和实用价值——创造美丽、有用、安全的空间。随着职业的发展,我转向了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也就开始了灾难管理与城市雨水管理。对我个人来讲,我不太喜欢防洪的硬派工程;渠化、涵洞、堤坝会破坏维护城镇环境的自然进程。这些技术把洪水的风险转移到了抵御洪水能力更差的下游社区,却把大量快速流动的洪水涌向那里。相反,我更喜欢尽可能多的采用软工程的办法,因为基于环境和景观的洪水管理可以在很多方面极大的有益于城市。尽管我总是喜欢基于自然的方案,我对 “日光”的办法,即打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铺设、下挖的水道,以形成自然的城镇水道很感兴趣。我的研究生论文研究的是气候适应性城市,我研究了首尔的昌溪川项目。除了辅助城市雨水管理,这个项目通过建立公园,使城市更具活力。尽管开始当地居民反对,这个项目不仅大大的改善了生活环境,也提高了当地的土地价值。该项目已获得国际认可,并被认定为最佳范例广泛在美国等国家采用。
来源: http://inhabitat.com/how-the-cheonggyecheon-river-urban-design-restored-the-green-heart-of-seoul/
(这个网站还有更多的照片)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在您看来,城市雨水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
Kristina N. Katich:城市雨水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居民——富人、穷人、年轻人、老年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城市开发尊重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共生很重要。亚洲的很多快速开发的城市忽略了低劣规划的基础设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将挑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铺装路面、管道化城市河流意味着城区吸收的雨水越来越少。正如我之前谈到的,这增加了下游洪水泛滥的风险,同时也危及城市水供给,通过地面沉降破坏建筑物的基础;世界上的城市,例如墨西哥城、雅加达、北京,因为铺装路面阻止了含水层的回水,正在慢慢的下沉。
有许多案例,低劣规划的城镇化以及城市雨水管理给无法承受洪水的物理、经济影响的贫穷地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例如,洪水泛滥地区或边缘地区的土地、建筑成本可能更低,导致穷人聚集在这些地区。洪水来临的时候,他们不仅可能失去家园、财产,他们的安全都将会有危险。
城镇雨水管理有三大障碍。一是洪水并不认行政区的边界,上游活动极大的影响着下游的社区。这将导致城市间协作以及城镇开发、雨水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实践的管理变得困难。另外,这也导致行政层面的雨水管理融资变得困难。
第二,同一个城市内,政府机构间的协作通常很差。许多政府机构的行为——包括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固体废物管理、交通、城市开发等等——将会影响城市的抗洪能力。政府机构间通常有不清晰、重叠的职责,缺乏理解和信息共享。
最后,不是每天可见的问题,政客们也没有兴趣去改进。除非一个城市近期经历了洪水,城市雨水管理通常在政府的日程中处于较低的优先级——尤其是在官员变更频繁的国家和城市。许多政府愿意构建居民一年365天可见的基础设施;雨水管理设施大都在地下,而且施工对居民交通和日常生活也有影响。除非有大量降雨或者河水泛滥,雨水管理设施的投资会被忽视或者被低估。城市雨水管理需要协作、资金、综合规划、以及构建安全、环境友好的城镇环境的远见。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