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2007年太湖无锡“水危机”之后,在国家水体污染治理重大专项和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太湖治理专项的共同努力下,太湖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太湖地区做起了成功的示范工程。
记者了解到,大家从网上所看到的一堤之隔两张不同图片,是两种水体中藻类浓度具有较大差异所致。试验区水面呈蓝色,表明叶绿素a浓度更小。其蓝藻治理主要是利用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的综合技术手段,形成了一个以水生植被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草型生态系统,较好地抑制了藻类,水体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目前,治理技术全面推广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在于成本,另一方面在于大型浅水湖泊的自然特征与服务功能。东太湖岸线曲折,湖湾较多,为沉水植被发育以及生态调控技术的实施提共了良好的条件。西太湖岸线顺直且岸堤多为水泥驳岸,湖面开阔,强风浪对湖底侵蚀和波生流对湖岸基底的掏蚀严重,大大增加了湖滨湿地和湖体生态重建的难度。”邓建才说。
邓建才建议,太湖地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改善湖体水质除了控制内源释放,关键在于流域污染治理,从源头上进一步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同时,要从根子上解决蓝藻暴发问题,应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严控污染物入湖,入湖河道口设立生态缓冲区;同时定期清淤,削减内源污染,逐步恢复自然净化能力,从源头减少蓝藻的产生。
蓝藻打捞是最直接、最环保和非常有效的手段,但其只是一项末端措施,要从根本上控制蓝藻,需要采取外源污染控制和内源污染治理相结合的思路,多技术手段联用,多部门协作,多专业统筹,以实现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方式来运行。
李娟红介绍,蓝藻水华暴发容易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发的系列蓝藻治理技术,概括起来分为外源污染控制和内源污染治理。其中,针对内源污染的主要治理技术有底泥疏浚、调水引流、深层曝气等,通过加快太湖水体流动,缩短换水周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在外源控制和内源治理的基础上,正在结合生态修复方法,通过水生植物修复技术降低沉积物悬浮和内源污染释放,以重新建立湖泊的生态平衡系统。
邓建才介绍,生态修复手段,是控制藻类并实现清水型生态系统的核心,也是技术难点。因为,浅水湖泊存在两种稳态,一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清水状态,二是以浮游藻类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浑浊状态。两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针对外界干扰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自我维系,超出这种耐受范围,生态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稳态遭到破坏,并有可能转到另一种稳态。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