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昆明市副市长吴涛在滇池湖畔向“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团介绍,经过20余年的努力,水质曾下降为劣V类的滇池,今年1-6月全湖水质达IV类。接下来,昆明市将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在2020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面达到IV类。
位于云南昆明的滇池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其湖水将汇入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09平方公里,湖容达15.6亿立方米。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摸虾做菜,七十年代游泳痛快……这是老一代昆明人对滇池最美好的回忆。”吴涛告诉记者,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滇池却“风光不再”,水质恶化为劣V类。
吴涛称,造成昆明水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滇池地处昆明主城区下游,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市政管网建设滞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滇池;滇池流域也是鲜花、蔬菜的主要产地,大量化肥、农药回流滇池,农业面源污染严重;80年代初,一批工业企业“上马”运营,工业排放让滇池“不堪重负”。
“从滇池的自身情况来说,它是一个半封闭宽浅型高原湖泊,换水周期长,自净能力相对较差。”吴涛补充说道,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滇池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为了抢救被污染的滇池,早在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就在滇池流域全面实行河(段)长负责制。由昆明市各级领导分别担任市、县(区)、乡镇的河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将其纳入地方法规,这在当时属全国前列。
此外,昆明市在滇池流域河道率先探索实行生态补偿机制,让产生水污染并治理不力的县(区)对相邻县(区)给予经济补偿,促进河道上下游属地强化责任。吴涛介绍,“2017年8月至12月底,昆明共收取生态补偿金4.27亿元,有效促进了水质提升和地方责任的落实。”目前,相关部门正计划把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调动区域治污积极性。
经过20余年的努力、超过500亿元的投入,滇池水质已“企稳向好”。2016年,滇池水质由劣V类转为V类;2017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继续为V类;2018年1-6月,滇池全湖水质类别为IV类,与2017年同期相比水质改善明显。
“接下来,昆明市将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吴涛解释,即: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在2018年力争分别达到IV类和V类;2019年稳定达到IV类和V类;2020年全面达到IV类。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