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5月29日上午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了解到,本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全部完成。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将探索用于林地种植土等资源化途径。
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标准高于国标,污水处理能力六年来提升近70%,再生水利用量位居全国第一,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信息显示,2018年,全市共立案处罚涉水环境违法行为407起,处罚金额9201.45万元,处罚金额同比增长64.6%。
今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水污染防治法和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检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副组长刘伟表示,检查中发现,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现状建设与规划不一致,没有铺设污水收集管网,生产生活污水未经收集和集中处理,直接通过房前屋后的沟道、坑塘、马路边沟等小微水体排入自然环境,对相关河道产生污染。
检查中还了解到,全市1206个行政村已解决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占30.69%,剩余七成村庄的污水收集处理仍未建立长效机制。部分农村地区,村庄分散,污染点多面广,按照城镇方式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成本高、难度大,无论分村建设还是多村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都难以达到治理效果。还有的农村污水处理厂,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及运行维护资金,处于闲置停运状态。
随着本市污水处理量的持续增长,污泥产量也大幅度增加,目前基本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刘伟表示,2018年全市共无害化处理污泥100多万吨。按照国家颁布的固废管理和土壤环境等相关政策,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产成品难以输送至外省市加以利用,目前在本市也未得到广泛利用,造成大量污泥临时堆放,既占用土地资源,又形成新的环境污染风险。
为此,执法检查组建议,从源头上降低水污染物排放,防止小微水体对河道的污染。此外,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其特点为有机物质含量高,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以变废为宝,实现有机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泥堆放造成的环境风险。因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园林绿化、百万亩造林工程、土壤改良、苗圃种植和矿山修复等领域,大力开展无害化处理污泥综合利用试点。
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目前,本市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小红门、高安屯、槐房等13座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处理能力达到6128吨/日,基本实现了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已开始探索无害化污泥用于林地种植土等资源化途径。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