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称《规划》)发布,其中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五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规划》还提出,展望2035年的北京,生态环境将根本好转。
“《规划》围绕推进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控环境风险、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等6大方面,设置了主要任务,明确了任务进度。”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性推进,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注重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深化本地和区域协同共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根据《规划》,展望2035年的北京,生态环境将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碳中和取得明显进展,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
一直以来,围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一直牵动各界神经。尤其是曾经头顶大气污染“重灾区”称号,也让北京不断彰显生态环境治理决心。
“随着当前生态环境领域面临新的保护与发展要求,全国各级政府都对治理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早已达到了新的高度。”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构建一系列常态化的监管和治理手段,生态环境保护也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并不断内化在具体的目标和行动当中。
据介绍,《规划》通过突出“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明确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2025年主要目标,通过发展更低碳、空气更清新、水体更清洁、土壤更安全、生态更宜居5个维度,共设置了16项规划目标指标,包括碳排放强度、PM2.5年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重污染天数比率、劣五类水质河长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为北京绿色低碳发展擘画“新蓝图”。
在马军看来,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下,各地方政府正在有意通过目标约束,围绕问题导向,倒逼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与此同时,积极吸收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环境守法局面,也将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形成促进。
正如《规划》所明确的,随着2035年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碳中和取得明显进展,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规划》还提出全面推进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法治化、市场化、精细化的低碳治理体系,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