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国多地被高温和暴雨交替袭击,很多人相继遭遇了在路上被“烤焦”,在城中“看海”的经历。
甚至,在大马路上游泳也并非个例。不过,针对“城中看海”,我国目前已有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启动建设,“海绵城市”能给雨季中的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8月4日,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海绵城市是对现有的排水系统改造优化,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分散雨水径流,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和管理,达到约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城市“海绵体”包括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也包括城市内部现有的河、湖、水库等自然或人工湿地,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从而实现源头处理,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地减轻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负担,缓解城市内涝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雨水“留得住、用得好、送得走”。
今年7月23日,受台风“安比”影响,天津大部分区域出现暴雨天气、局部大暴雨。此时海绵城市的效果显现了出来。由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内,各雨水泵站排水顺畅,路网通行顺畅,路面未出现大范围积水。
刘波说,目前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在小范围内已取得成效,除天津生态外,常德、西安、武汉等试点在海绵城市建设后,雨水径流得到明显控制,黑臭水体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对区域小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位于西安西咸新区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项目,经海绵化改造,实现了降雨量小于15.6毫米校园内部无雨水直接外排;雨水收集回用有效节约水资源,构建的潜流湿地保障水系水质,综合实现校园内生态、环境、景观的多重效益等。
天津生态城也制定了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出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Ⅳ类水质、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绿色建筑100%等。《长沙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大纲》则规划至2020年,建成区20%的面积达到将3/4的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目标等。
“但是由于城市硬化面积太大、海绵城市建设不够充分,我们的城市依然面临着比自然状态下更大内涝和洪水风险。因此,还需不断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刘波说。
目前,巴西、美国等国都在建设“生态城市”,刘波表示,新西兰、日本、南非等地的生态城市建设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