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行业综述 >> 

污泥中病毒的赋存特性及暴露风险防控研究

时间:2020-03-10 11:14:16 来源:给水排水 作者:戴晓虎 等

小编说

他们身处漩涡中心,为提交设计图纸连夜奋战;他们协助政府决策,为出台技术方案不眠不休;他们坚守防控一线,在雨雪寒潮中恪尽职守......《给水排水》杂志将在2020年第3/4期开设“新冠病毒阻击战”专栏,记录水业人在本次疫情期间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1 引言

一段时间以来,由2019-nCoV病毒引发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牵头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是继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发生的又一次重特大疫情,引发世界各国的关注。近日,国内钟南山院士团队从新冠肺炎患者粪、尿中分离出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警示存在“粪-口”、“粪-呼吸”的可能性。新冠病毒(2019-nCoV)与SARS-CoV、MERS-CoV、Ebolavirus、H5N1等一样,均属于包膜病毒。一些临床报告表明SARS-CoV、禽流感病毒等包膜病毒可通过感染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进而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相关存活性研究表明,许多包膜病毒随粪便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后,可在几天到几个月内仍具有感染能力。与此同时,污泥富含有机物,导致其容易吸附大量的病毒,有研究表明,人体排泄的100多种病毒可能吸附在污泥中,由此保护病毒免受消毒灭活。因此,需重视随粪便排出的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后,通过污泥进行二次传播及暴露的风险。

截止2018年我国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已达到6765万吨(含水率80%计),且每年以5%-8%的比例增长,预计2020~2025年间,我国污泥年产量将突破8000万吨(含水率80%计)。由于污泥复杂的特性及广泛的来源,不仅含有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也含有病毒、致病菌、寄生虫卵、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目前我国污水厂污泥厂区内实现了浓缩脱水等减量化处理,正在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对于污泥卫生化处理的要求关注度较少。已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GB24188-2009)、《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2018)等污泥处理处置标准对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寄生虫卵等进行限值控制,但尚未涉及到病毒的控制值。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环节中病毒的赋存、传播、灭活及暴露风险还不够清晰,需加强污泥卫生化相关的基础理论及技术方面的研究。

本文系统总结国内外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病毒的赋存特征、灭活特性、传播途径、风险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为疫情期间污水厂污泥中新冠病毒的风险防控,以及对未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及标准制定提出了建议。

2 污泥中病毒的赋存特征

2.1污泥中的病毒

病毒是一种含核酸(DNA或RNA)、依靠宿主活细胞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按感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等。根据有无包膜可分为包膜病毒(如冠状病毒)和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其中研究表明包膜类病毒在环境中更易失活。研究发现病毒可随粪便进入污水收集系统,进而吸附在污泥,因此,新冠病毒可能也存在类似现象。目前污泥中已被检出含有多种病毒,如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腺病毒(Adenovirus)、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轮状病毒(Rotavirus)、疱疹病毒(Herpesvirus)、乳头瘤病毒(Papillomavirus)、博卡病毒(Bocavirus)、冠状病毒HKU1(Coronavirus HKU1)等。污泥中一些常见病毒的类型及浓度如表1所示。

表1 污泥中一些常见病毒的类型及浓度

注:CFU-菌落形成单位数,MPNCU-细胞培养稀释培养计数,GC-基因拷贝数。

肠道病毒(Enterovirus):单正链RNA病毒,无包膜,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等,可引起脊髓灰质炎、心肌炎等疾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呼吸道感染传播。Sidhu和Toze报道称由于污泥的吸附作用,污泥中肠道病毒的浓度往往高于污水厂进水中的浓度,同时其对消毒剂的耐受性较强,导致存活时间也较长,因此认为未消毒处理的污泥土地利用时存在风险。

腺病毒(Adenovirus):线性双链DNA病毒,无包膜,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研究表明,腺病毒可在污泥中大量存在(约1.3×102-7.96×105GC/L)。Gerba等发现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患者,肠道腺病毒可导致53%-69%的死亡率,同时与其他肠道病毒相比,腺病毒对紫外线和热的耐受力更强,因而可在环境中存活更长的时间。

上一页页码:[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

"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