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此次疫情会对环保产业带来哪些影响?我国环保企业中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如何渡过这一难关?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
受疫情影响所带来的经济重挫,同时考虑到控疫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疫情反复,部分东南亚国家产能释放会受到影响。因此,布局东南亚和非洲的我国环保企业应该提高警惕。
薛涛:环保企业主要可分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类两种。投资运营类主要包括运营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的企业。工程设备类除市政工程外还包括治理工业污染的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外贸行业及相关工业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经营工程设备的环保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波及,如专注工业污水处理领域的环保企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我国环保产业中部分原材料、精密加工技术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欧洲、美国已经成为疫情的“震中”,疫情管控举措影响人才、物资流动,环保领域的对外合作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环保技术、原材料并不是科技合作的敏感方向,疫情后,因政治因素被限制出口的可能性不大。随着多年来产业链转移,发达国家工业呈现空心化,我国对化工、制造领域等工业污染点源治理技术的市场需求要远远大于国外市场。虽然此次疫情对国际交流带来不便,但之后不会对环保国际合作带来较大的针对性影响。
目前看,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是碳排放相关产业,主要是经济拖累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化。做好碳减排工作需要国家有经济实力、有担当精神。此次应对疫情期间,美国出台了安全经济燃油效率(SAFE)新规则,无疑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立场的倒退。欧洲方面,虽然此前欧洲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热情较高,但受疫情影响,其碳减排工作的步伐可能会放慢。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领域进展相对独立,我国政府一直在自我加压,坚定持续推进碳减排工作,且节能降耗作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企业可降低成本,推动碳减排工作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国碳减排工作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受疫情影响应该不大。
相较而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医疗设施、卫生设施相对薄弱,而他们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都非常有限,受疫情的打击将更为严重。近几年来,以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一带一路”中的部分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标准逐步提升,环保需求不断释放,为配套的新建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带来大量商机,成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目标地区之一。受疫情影响所带来的经济重挫,同时考虑到这些地区控疫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疫情反复,这部分需求的释放将会受到挫折和延迟。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部分非洲国家。受疫情影响,这部分产能释放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布局东南亚和非洲的我国环保企业应该提高警惕。
同时,我国地方政府收入减少,已有项目的付费可能产生压力。很多专注投资运营的企业,尤其是垫资项目会受到影响。例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公共基础设施运营费可能会被拖欠,如何挖掘项目收益和降低成本,会成为运营方的重要关注方向以及技术性企业的机会。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投资的重要领域。对于各地政府来说,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也是其越来越看重的政绩。
薛涛:我们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经济修复也会给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与西方国家直接发放现金不同,我国主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稳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投资的重要领域。与之相对的是,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政府投资比例较高。但这些领域过度投资、效率不高问题逐步暴露,今年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将有所控制。
而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必将成为此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普遍不足,环保的欠账是大家所公认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于各地政府来说,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也是其越来越看重的政绩。据了解,一些地方有很多涉及环保的储备项目,例如,垃圾焚烧、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厂等,在拉动内需的背景下,比较容易得到资金支持和上级政府的批准。
目前,云南、河南、福建、四川、陕西、河北、重庆的投资项目计划已经出台,总投资规模接近25万亿元,其中1.58万亿元归属环保产业。例如,浙江省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工程包达261个,总投资8952亿元。
我们预测,5月后,聚焦政府投资运营项目的环保企业将会分到政府投资的“蛋糕”,这些可能通过PPP和BOT项目的方式产生。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类型相比,环保项目单笔投资额较小,涉及环保的政府投资项目将占到总资金量的20%-30%,而项目总数则可以达到40%。
今年是艰难的一年,但水落石出中也会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优秀的企业会生存下来并转危为机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疫情全面缓解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例会大幅增加,环保产业会更加健康、蓬勃发展。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