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行业综述 >> 

郑兴灿:基于新地方标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调研方案

时间:2021-01-07 11:59:32 来源:环境工程 作者:

由图3可知: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执行新地方标准时,TN和TP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其中TN达标难度大于TP,侧面说明进水碳源不足对反硝化脱氮的影响大于除磷,主要是由于脱氮基本依靠生物系统缺氧反硝化完成,对碳源的依赖性较强,而化学除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物除磷能力的不足,对出水TP达标的保障效果较好。

将达标难度等级评价统计问题(包括难度等级为一般及困难的水厂数量)与污水处理厂调研表反映问题对比,见图4。

图4 调研表与日报数据统计分析问题对比

通过对比发现,污水处理厂调研表与基于达标难度等级评价反馈的问题基本吻合。其中,溶解态难生物降解有机组分、进水碳源不足、TN和TP的冲击、冬季低水温是调研反馈的主要达标影响因素。调研表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有近70%的待提标污水处理厂接纳工业废水,涉及行业印染、化工、光伏、食品加工、电镀等。

4.现场座谈咨询

为进一步掌握实际情况,甄选首批执行新地方标准的典型污水处理厂进行现场调研。本次调研通过与常州、无锡、苏州三地城镇污水处理厂召开现场座谈会,将全国污水信息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和调查问卷&日报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与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反馈、沟通,并由运行管理人员对问题进行补充。统计分析发现,反映水质达标问题的有26座、进水问题的有18座、工艺运行/设备问题的有16座和用地问题的8座。

以进水问题和工艺运行/设备问题为例分析,如图5所示,进水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工业废水问题。运行管理人员补充了管网问题和雨季水量冲击问题,其中管网问题主要为管网漏损和施工降水排入。工艺运行/设备突出问题为预处理系统、生物处理系统、深度处理系统问题,由于提砂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沉砂池不出砂;由于进水采用廊道布水,生物系统采用多点进水模式时难以按比例分配;膜过滤通量、滤布滤池通量大幅衰减,导致处理能力下降。工艺提标潜力不足,设备构筑物老化,高级氧化工艺运行成本过高,设备、仪表发生故障或示数不准确也是反映的主要问题。

图5 现场咨询座谈问题统计

5.典型污水处理厂现场评估

通过选取太湖地区典型污水处理厂进行现场工艺效能测试,开展全流程的工艺效能诊断,从预处理段配置及运行、生物系统各功能区能效以及污泥活性分析、深度处理系统配置及保障能力,系统开展典型污水处理厂存在的提标难题及对策分析。

以太湖地区某污水处理厂作为现场调研对象,从前期调研得知该厂存在:进水碳源不足问题,2016年ρ(COD)/ρ(TN)月均值为8.83;出水指标中TN、TP达标保障率较低;冬季低水温时出水氨氮偏高等。基于以上问题,开展现场工艺效能测试,从进水水质、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三方面进一步验证已发现问题并排查新问题,通过试验模拟和生产性测试提出对策。

5.1 进水水质调查

进水日变化特征分析是进水水质分析的重要内容,尤其进水碳氮比,是工艺脱氮除磷效能及出水稳定达标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历年进水碳氮比统计分析,可为城镇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和稳定达标提供重要指导。因此,以近年(20152017年)进水水质基础数据为基础,对历年进水碳氮比的日变化特征及其累计频率分别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进水ρ(COD)/ρ(TN)累积频率分析

由表2可看出:该污水处理厂一年中约有80%的时间进水碳源不足,该厂外加碳源的需求量和依赖度非常高,由此需进一步优化外碳源种类和投加量。

5.2 工艺系统效能评估

1)预处理系统评估。

预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格栅去除漂浮物、颗粒物和缠绕物,防止后续单元污堵、缠绕及磨损;利用沉砂池去除粒径≥0.2 mm的砂粒,减少泥沙沉积与设备磨损;利用初沉池去除可沉悬浮固体,减低后续工艺负荷,提高污泥活性;当设置初沉发酵池时,利用其去除SS中无机组分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有机组分,并通过提高可溶性和快速生物降解有机组分比例,改善进水碳源质量;当设置厌氧水解池时,利用其改善进水可生化性,提高对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上一页页码:[<< 1 2 3 >>] 下一页共3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