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推进信息化作出新的部署,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同时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六大督查中心。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2007年初,为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建设科学完善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同期,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为环境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信息化建设初步取得成效。
在规划标准方面:编制了《国家环境信息化中期发展规划(20082015年)》等,提出了“信息强环保”战略,确立了“数字环保”总体目标;山东、福建、深圳等地开展了“数字环保”探索实践;制定了《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等8项环境信息标准规范。
在基础设施方面:升级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综合布线系统为千兆局域网网络平台,实现内外局域网物理隔离,建成基于SDH宽带网络连接全国各省级环保厅(局)和计划单列市环保局的全国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外网,为内部办公和业务应用提供了基础网络支撑,全国环保视频会议系统覆盖了37个地方节点。
在数据资源方面: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建设实现对7800多家企业的自动监控;环境一号卫星HJ-1A、HJ-1B以及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的成功发射逐步实现了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跟踪预警;固体废物管理首次实现了与海关的跨部门数据交换。
在系统建设方面:开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内网数据中心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等建设;围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影响评价、核与辐射、固体废物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业务开展系统建设;部分省、市级环保部门陆续开展了环保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建设,30个省级环保厅(局)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并参与绩效评估工作。
该阶段覆盖“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属于数字化中期与网络化初期阶段,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建设和应用水平在部委中处于前列,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府网站在2005年优秀政府门户网站评选活动中名列前3,信息化工作开始有能力摆脱地位不高和边缘化的处境。部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在部委中走在前列。同时,也面临着工作机制不顺、基础能力薄弱、安全防范能力弱、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机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国家大数据战略。
“十二五”期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随后,国务院陆续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建立了中央环保督察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同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
在规划标准方面:编制了环保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印发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形成了《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技术规定》等20余项环境信息标准规范。
在基础设施方面:环境保护业务专网连接原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以及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架构。筹建同城与异地灾备中心,开展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初步形成“一朵云,三个资源池”的“环保云”架构。
在数据资源方面:实现了主要河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环境一号卫星HJ-1A、HJ-1B与HJ-1C实现了大范围、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采集;开展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污染源数量达1.4万余家,形成了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污染源自动监控等业务数据库;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签订了以原环境保护部为牵头单位的10个共建部委信息共享协议,初步探索了部门间的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工作[6]。
在系统建设方面:形成了电子政务应用支撑体系,实现了与各省(区、市)环保厅(局)的政务业务信息交换和系统互联互通;针对环境管理的各项业务需求,部内各业务部门纷纷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应用基本覆盖全部生态环境业务工作,开展了环评、排污许可、“12369”举报等大数据创新应用;全国超过1/3的省(区、市)实现了行政许可事项的100%网上申报。
在安全管理方面:初步构建了安全运维体系,原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顺利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三级等级保护测评,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内网获得国家保密局颁发的机密级《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使用许可证》。
该阶段覆盖“十二五”与“十三五”前半期,属于数字化中后期与网络化中期阶段,基于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大数据等重大工程,信息化工作开始贴近环境管理需求,主动跟进管理实际中的现实紧迫问题,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蓬勃发展,基于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物联网应用在部委中处于前列,原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在201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第9。但也存在“散、乱、弱”等突出问题,错过了互联网、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整体上处于部委中游水平。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等内容。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年,为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对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生态环境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部署要求,围绕生态环境业务管理实际需求,生态环境部整体推进信息化机构队伍、资金管理、数据管理、领导机制等四方面改革创新,全面加强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和数据集中、资金集中、人员集中、技术集中、管理集中(简称“四统一、五集中”),解决“散、乱、弱”等突出问题,加速推进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建设进程。地方部门结合自身工作需求,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智慧环保等创新应用,取得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成果。
在规划标准方面: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2020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编制了《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完成《生态环境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环保物联网 总体框架》等5项标准规范。
在基础设施方面: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境专网体系,省和地市级连通率保持100%,实现“全覆盖、全联通”;提高“生态环境云”服务能力,可提供3大类29项服务清单,推动在用系统全部迁移上云;3家部属单位初步具备高性能计算能力;完成部内网综合平台、公文系统以及基础软硬件国产化替代等任务。
在数据资源方面:基本建成覆盖环境质量、自然生态、重点污染源等全部环境要素领域,范围上覆盖全部城市和区县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稳步提升海洋、地下水、噪声、辐射、污染源和生态等监测数据采集能力;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具备每2~3天对全国覆盖一次的遥感监测能力;建成全国固定源统一数据库,污染源数量达358万余家,统一固定污染源编码,实现“一源一码一档”;建成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发布500余个标准化空间服务,实现按任何区域(行政区划、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及海区)查询展示生态环境信息。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集中汇聚生态环境部级全部非涉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中国气象局等9类外部门数据资源,数据117亿条,推进监测、许可、执法、应急等50余个数据集全国回流。
在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等系统建设,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23万用户提供“一门式”登录服务,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面推进移动视频会议、部机关无纸化和移动办公应用;启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全国水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综合管理平台等综合性系统建设工作,在大气、土壤、应急、执法等业务领域推动系统整合,在用系统下降幅度接近二分之一;福建、江苏、广西等部分省份勇于创新,在一些业务领域取得良好应用成效。
在安全管理方面:建成安全监控平台实现实时安全监测,通过严格落实系统上线检测保障应用系统安全性,制定并发布了《网络安全常态化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等制度规范。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培训和应急演练,采取健全安全通报机制、规范互联网端口发布、强化网络流量监控等一系列措施,安全风险预警和主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稳定。
该阶段覆盖“十三五”后半期,属于网络化中后期与智能化初期阶段。根据生态环境部党组关于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决策部署,为解决信息化分散建设带来的各类问题,开展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进数据资源集中汇聚,两年时间内初步建成“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扇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搭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推动系统整合并打造“一个大系统”,充分发挥集约化效益。生态环境部信息化改革创新举措与“四统一、五集中”工作机制在部委中处于前列。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上共享与发布数据资源量在70个部委中排名第2,在2019年公安部组织的“护网”网络攻防演习中取得参演部委排名第3,作为国务院5家“互联网+监管”试点部门之一被第一批纳入非现场监管接入部门,作为5家参与部委之一参与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的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工作,2020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暨第十九届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位列前10。信息化服务保障作用明显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部委中等偏上。
(1)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污染减排”到“美丽中国”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7]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83年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生态文明建设会议,会议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