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家对信息化工作开展从“政策指导”到“组织建设”
“七五”期间,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抓了12项应用系统工程,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奠定技术和社会基础。1993年,我国信息化全面推进,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序幕[9]。1996年,成立了时任副总理邹家华为组长,20多个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提出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指导方针。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十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立项规划并启动建设了以“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电子政务工程,指导全国信息化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落地实施,组织开展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等建设应用,将落实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3)信息技术发展从“办公自动化”到“人工智能”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1985年办公自动化(OA)建设首次被提出,1987年中科院高能所通过低速的X.25专线第一次实现了国际远程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世界互联网。2000年以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2020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治理、企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已成为国家竞争、城市创新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焦点。随着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信息革命将不断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程度全面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1)生态环境部的重视程度引领推动信息化发展
生态环境部始终将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2010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提出“五方面(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2018年原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强调,信息化是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部门的履职能力,要使信息化成为生态环境工作的“四梁八柱”,提出机构队伍、资金管理、数据管理、领导机制等四项改革创新举措和信息化“四统一、五集中”的工作机制。2020年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指出,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科技支撑,要着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作用,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数据资源运用起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2020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服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随着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完善。“九五”期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了全国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框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三层”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以国家为中枢、27个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为骨干、113个地市级环境信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和应急指挥调度中心。200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各内设机构及重要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领导小组;2009年成立环境保护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办公室[10];2013年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成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部际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2016年,中央编办批复设立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2017年12月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正式独立运行;2018年成立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综合管理组、网络安全组、大数据组三个工作组,承担网信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核心手段,全面实施“四统一,五集中”,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数据集中、资金集中、人员集中、技术集中、管理集中,推进机构队伍、资金管理、数据管理、领导机制等四方面改革创新。通过全面落实信息化改革创新举措,“四统一、五集中”工作机制已经总体建成并落地实施。
(3)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从“分散”迈向“集约”
纵观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信息技术不断贴近生态环境业务的过程,也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与应用系统由分散建设到逐步统一集中的过程。从最初的自动监测探索实践,到服务于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污染源在线监控、核与辐射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固废化学品监管等具体业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目前,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污染防治攻坚战“7+4”专项行动、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服务和业务支撑,促进了生态环境业务的精准化管理;开展了“互联网+监管”、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监察系统、党建信息化平台等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全面从严治党,助力打造 “廉洁型”“效能型”“服务型”政府。
“十一五”以来,通过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数字化建设,并在网络化建设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但同时也存在“散、乱、弱”等突出问题。2018年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独立运行之后,基于信息化四项改革创新举措加速推进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建设进程,开展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数据资源、空间信息、门户服务等整合集成,初步建成“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扇门”,提高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了生态环保业务的精准化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发挥了信息化整合与集约效益,信息化发展建设和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由网络化后期迈入了智能化初期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对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信息技术运用存在差距,信息系统整合难度增大,数据共享利用存在不足,基础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网络安全风险形势严峻。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标志着信息化建设迈进“一个大系统”的新时期,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各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助力业务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将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持续巩固深化生态环境部本级信息化统一集中的阶段成果以及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并引领带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坚持“12345”发展策略,围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个目标,以“业务驱动”与“技术引领”为双核引擎,紧密服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从“优服务、强支撑、稳保障、严管理”四个方面推进“大环境、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安全”五大建设,打造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国系统化的一盘棋工作新格局。
具体来说,在“大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生态环境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包括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国产政务云、生态环境云、会商指挥中心、灾备中心等在内的智能融合生态环境“一朵云”,打造集生态环境业务专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核与辐射安全应急专网、环保物联网、卫星遥感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于一体的高速泛在生态环境“一张网”,并将前端感知设备、边缘计算等作为大平台的拓展延伸。在“大数据”建设方面: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完善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全国固定源统一数据库以及空间基础信息库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一套数”,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湖,升级改造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与开发利用,基于模型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打造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数据产品。在“大系统”建设方面: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业务需求开展系统整合与建设工作,打造统一服务各层级、各部门、各类用户的“一个大系统”,实现“业务全覆盖、数据全联通、系统全接入”,满足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等生态环境业务协同、综合管理以及政务服务等需求。此外,要积极营造信息化发展“大环境”,在规划标准、管理制度、产业生态、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究等方面强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产业融合;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提升生态环境绿色新型基础设施、“一朵云”“一张网”、数据资源以及信息系统等运行维护与安全防护能力,努力夯实信息化“大安全”。
“十五五”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面临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以及业务管理的新需求,生态环境信息化将以“融合创新”定义新的阶段,立足“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面建成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实现上下衔接、左右配套、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务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国大协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