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行业综述 >> 

中国生态环境信息化:3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1-01-27 11:06:09 来源:环境保护 作者:章少民

本文根据国家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战略部署,结合新时期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创新,充实完善了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按照起步探索、拓展应用、规模建设、统一集中四个阶段梳理了1988年至今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成就与问题,并以“融合创新”定义下一阶段的工作。文中指出3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信息技术不断贴近生态环境业务的过程,也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与应用系统由分散建设到逐步统一集中的过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提出,标志着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迈进“一个大系统”的新时期。“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将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坚持“12345”发展策略,持续巩固深化生态环境部本级信息化统一集中的阶段成果以及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并引领带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打造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国系统化的一盘棋工作新格局。

生态环境信息化内涵与外延

生态环境信息化定义

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并定义了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结合生态环境体制改革与业务需求的新变化,顺应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服务目标,坚持“业务驱动”与“技术引领”,本文首先对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定义进行充实与完善。

生态环境信息化是指面向生态环境决策、管理、服务工作,采集、治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过程。

生态环境信息化的战略地位

生态环境信息化是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保障,直接关系生态环境部门的履职能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务深度融合,使信息化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形成数字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特征

信息化具有电子化、智能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开放性等特征。生态环境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化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区别于其他行业信息化,其具有业务难度大、对象种类繁、覆盖范围广、参与主体多等特征。

业务难度大。信息化建设面向生态环境各个业务领域。生态环境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流程复杂等特点。相关业务按照区域划分,包括国际、全国、区域、流域、海区等;按照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气候、核与辐射、固废、危废、化学品、噪声、污染源等;按照管理手段划分,包括环评、监测、监管、督察、监察、执法、应急等。

对象种类繁。涉及对象既包括建设与服务对象,也包括建设内容本身。建设与服务对象涵盖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其他行业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建设内容包括规划标准、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安全运维等,此外还包括无人机船、摄像头、卫星遥感、走航监测、在线仪器等多种前端应用感知设备。

覆盖范围广。生态环境要素如水、大气等具有流动性特点,管理工作具有区域协同性[2]和全局控制性要求高等特点,同时部分工作还覆盖了“一带一路”、跨国界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等领域,需要通过信息化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参与主体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联合工信、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海关、税务、市场监管、统计、气象、能源、林草等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业务、跨部门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共同解决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信息化历程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3],数字化以个人计算机大规模普及与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智能化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21世纪以来,经过“十一五”全面建设、“十二五”转型发展、“十三五”深化应用,我国政务信息化中大部分部委已完成数字化并进入网络化,公安、海关等少数部委开始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当前,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基本完成网络化建设并初步迈入智能化,领导重视程度、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数据资源共享、物联网行业应用规模等走在前列。

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已有30余年。期间,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历次改革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指引下,顺应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实施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生态环境信息化稳步发展,历经起步探索、拓展应用、规模建设、统一集中四个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19882000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首次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并提高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1984年,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成立,发布“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88年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副部级),内设计划司信息处,负责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办公自动化(OA)、综合布线等工作开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与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内容,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机构职能,1996年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设立信息中心,加挂“国家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牌子。其业务工作相对独立,经过多个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实施工作,奠定了全国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在规划标准方面:制定了“九五”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

在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国家环境保护局办公大楼智能化综合布线工作,基于世界银行贷款(B-1项目、B-1扩项目)、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建设项目、日本政府无偿援助100个城市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等,完成27个省级环境信息中心、25个城市环境信息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在系统建设方面:部分城市设立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并开始从国外引进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开展污染源联网监控试点工作,并建设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环境监理信息系统。

该阶段主要覆盖“八五”与“九五”时期,属于数字化初期,主要为办公自动化推广应用以及在环境监测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初步探索,信息化工作仍处于地位不高和边缘化的处境,基础设施薄弱,数据资源缺乏,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等工作尚属空白,对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的支撑作用极为有限。

上一页页码:[1 2 3 >>] 下一页共3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