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行业综述 >> 

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及对城市水系统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1-02-07 20:09:45 来源:给水排水 作者:郝天 莫罹 龚道孝

导 读

我国历史上水患频繁,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处理水与聚居地关系方面的经验经过历代总结和传承,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治水理念。在区域尺度重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城市尺度强调空间的科学布局,在院落尺度推崇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结合我国现代城市水系统问题,对中国古代治水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从系统和理念层面,对我国城市水系统规划建设总结出若干经验和启示。

南宋时期《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姜青青复原)

1 我国古代水系统治理的理念实践

1.1 区域尺度宏观层面的水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古代水系统治理非常重视对区域水系湖泊的系统性利用,通过开发建设和保护修复,发挥区域水系湖泊在资源供给、安全保障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功能,积累了区域尺度上宏观层面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宝贵经验。

以西湖为例,其前身是湖,不断被雨水和溪水冲淡,变成了淡水湖。自唐代以来,通过白居易、苏东坡等先贤的建设疏浚整治和后世的管理,西湖与杭州城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了独特的城水关系。唐太宗时期,杭州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杭州刺史李泌凿暗渠,引西湖(时称钱塘湖)水入城,使得百姓用水充足。唐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乾隆《浙江通志》记载 “居易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泻其水,溉田千顷”。白居易将已有的湖堤加高,增加了钱塘湖的库容量。又在湖北、湖南修建了函管、水道排泄洪水,保障湖堤安全。白居易在《钱塘湖石记》中写道“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既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详细记载了湖堤的功能。北宋时期,苏轼也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淤塞的两条运河重新可以通航,废除湖内葑田,禁止一定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止淤塞。又在坝上建造闸门,用来调节湖水,使得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同时用疏浚出来的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并堤上修建了6座石桥以沟通湖水见图1和图2。

图1 南宋时期《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姜青青复原)

图2 南宋时期西湖与杭州城关系示意

经过长期持续的疏浚治理,西湖发挥了供水、农业灌溉、防洪防潮、航运等多种功能,也为老百姓提供了水产养殖、酿酒等生产空间和原料,极大的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杭州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西湖作为区域山水格局的核心要素,一直是文人墨客赞颂与抒发情感的对象,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与人文价值。历史的经验证明,维护西湖作为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有机组成部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保障区域城市和聚落安全、支撑生产生活、提高环境品质至关重要。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水之间的和谐、协调关系。

上一页页码:[1 2 3 >>] 下一页共3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