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技术要点 >> 

25个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时间:2017-12-26 来源:水世界订阅号 作者:

(十) 想问问氧化沟每个廊道的MLSS应该是一样的吧?

答:

氧化沟各槽的污泥浓度是不一样的,而且也没有可比性。

问:如果BOD太低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还有上次你说氧化沟各廊道的MLSS不一样,我也想明白是因为有机物逐渐减少,是吗?但我用MLSS仪测了一下各廊道,发现它们的值差不多,这是这么回事呢?

答:

1.我还是那句话吧,有多少有机物,就能产生多少微生物,因此,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浓度与之适应。刻意的提高污泥浓度,就会导致泥龄延长。而使污泥老化。

2.对于,低B/C比的废水,应该尽量通过物化段或者水解酸化来提高,这样微生物运行时就轻松了。

3.同时,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来降低微生物在生物池中的停留时间,可以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

4.氧化沟工艺,应该说受侧池有沉淀功能的影响,其浓度应该高于中间池的浓度。

5.你用MLSS仪测量对比,也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运行中有的廊道在沉淀,你如何测MLSS呢,而不同时间的测量值,我想也没有对比性吧!

6.各廊道微生物是动态的发生着浓度的变化,处理阶段不同以及进水的影响,各时间段浓度也有区别的。对于因有机物浓度降低而导致污泥浓度分布降低,我想在氧化沟这个池体容积内还不会有明显的反应的 。

(十一)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与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 2、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

答:

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较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

2.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的。

3.脱色我觉得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较好一点。

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的,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十二) 请教OOC工艺?该工艺运行如何?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国内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如何?

答: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的一种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的交替循环区,国内运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的污水,具有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等优点。

(十三) 请教: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

答:

1.根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

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十四) 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答:

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

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

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

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我想系统就可以回复正常运转了!

(十五)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

答:

1.我不太了解你们水厂的具体情况。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

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

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

6.我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7.我想相对于你的氧化沟容积,你的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